-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落后地区寿险业的区域性监管_以青海省为例
西部落后地区寿险业的区域性监管———以青海省为例韩生玉李鹏飞(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青海西宁810001)[摘要]中国各区域之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使得全国保险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性,同时也使区域保险监管政策重点存在阶段性差异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青海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青海寿险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青海寿险业发展正处于一个“爬坡筑阶”的阶段;同时针对该阶段特性,本文提出并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青海寿险监管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目标以及如何实现青海寿险效益监管的目标?[关键词]寿险;区域;监管[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11)02-0095-09我国现行的“中央———各省派出机构”保险监管模式,在推动我国保险业改革创新、防范化解保险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各地区之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使得我国保险业发展又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性。各派出机构如何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辖区特点,制定出体现辖区自身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成为保险监管理论与实践的难点和热点。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青海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的分析,研判了青海寿险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随后根据青海寿险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青海寿险监管的目标定位;最后针对其中的“效益性”监管目标,提出了如何实现该目标的一些想法和思路。目前,国内外对区域保险监管的研究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托。因此希望本文通过对青海寿险市场的研究,能够对西部落后地区寿险市场的监管提供些许参考。一、青海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区域是指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较为常见的有三种类型: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鉴于目前各保险监管派驻机构的管辖区域基本是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来划分,因此本文所谈论的区域专指行政区域。然而无论对区域如何界定,但凡是对保险区域监管进行研究,就必须建立在对该地区保险市场分析的基础之上。若再向更深一层次追述,那么对某一区域保险市场的研究,又应当在该区域经济的大背景下展开。保险与经济互为影响,人们不可能离开区域经济单独的研究区域保险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进程缓慢、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1]。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同样始终没有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土壤。[作者简介]韩生玉,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副巡视员、副局长;李鹏飞,现供职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95—(一)青海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讨论的青海寿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基于青海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①(见表1)、人口年龄结构(见表2)、文化水平和农牧区消费情况(见表3)、城镇化水平、地区观念[2-3]。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表1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青海统计年鉴》。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来看(见表1),近20年来,青海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逐年加大(见图1),其中,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8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9%,由1999年的全国第24位降至第28位;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346.1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9%,由1999年的全国第25位降至第29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1990年~2004年间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时达到了11个百分点。图1青海与全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图①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96—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全国青海全国青海全国青海全国青21335.90686.3559.7854.263.458.859.519911700.61486.60708.6555.5653.864.157.660.419922026.61756.03784.0603.4053.061.057.661.019932577.42078.87921.6672.5650.358.258.160.619943496.22769.361221.0869.3450.059.758.961.319954283.03379.851577.71029.7750.151.458.665.019964838.93829.7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