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风俗记录.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俗记录

过星回节,吃生猪肉:清人吴应枚《滇南杂咏》:“剁生盘冷佐椒馨,佳节星回味荐腥。”(星回节,切生猪肉杂椒姜食之)这时特别提到诗人在星回节这天,吃的是生猪肉。为了减少腥味,要用花椒、姜等调味品来拌一下。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中记载云南风俗:贵食生姜,有可能是从四川流传到云南的。但提到了“蜀郡姜”,也就是说至少在当时,人们还是认为蜀地产的姜是比较有名的。清末滇西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频繁。甚至在一些乡村的发展也很快捷,中东部地区流行的时尚,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传到滇西小镇。例如:服饰时尚中东西流行时间上差不多,内容和形式上也相差无几。长期的封闭政策。南诏时期,南诏政权与中原唐王朝保持一种远距离的接触,在早期甚至避免接触。从基层的人民来说,他们希望能与中原唐王朝保持一种密切的文化交流,从而获得先进的大唐文化与技术,改变生活现状。但上层民族统治者却对唐王朝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害怕唐影响其自身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南诏在借助大唐王朝的力量崛起以后,又不想受制于唐中央政权,采取一种与唐政治疏远、军事对立、文化断交,不断扩张的政治态度。甚至南诏宁愿与东南亚国家保持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而不愿与中原王朝往来过密。例如“印度的一些天文知识、医药知识、炼锌技术传入了南诏大理国,印度的铁器防锈技术传到南诏后,对中国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于小婆罗门的越诺布可能也在南诏大理国时输入我国西南地区,印度棉纺织技术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也对我国西南地区编织业产生了影响。”(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P69转引,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P170)在南诏后期,归附唐朝以后,出现了两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派遣南诏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购买汉文书籍来学习汉文化。但这二种文化方面的交流主要还是局部的,少数人参与的,不足以影响当时整个的云南社会,特别没有普通百姓的大量参与并作为主体来实现,这种文化活动就成为单方面的,形不成一种互动模式,更不会对当时的云南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和促进。例如唐代曲辕犁的普遍利用却在南诏中没有看到,说明民间的生产文化交流还没有涉及。(P252,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另外,南诏奴隶制经济和大理封建领主经济的特点都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他们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彼此相互隔绝、孤立、不相往来。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唐朝对佛教的推崇和入滇汉人的佛教情缘不断影响着南诏上层的原始宗教信仰,并开始被他们与政治相结合用来加强和稳固统治。在中原传统的节日中有一个腊八节,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腊八粥本是佛教徒在腊八节的食物。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佛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唐代已有吃”腊八粥“的风俗。一、地理环境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适宜种植水稻,所以云南能成为我国最早种植稻米的地区之。云南的气候特点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所以人们居住的地区也主要是选择依山傍水。风调雨顺的时候他们生活的就好些,但一旦有了天灾,那可能造成生计困难等问题。上文提到明代张含《淫雨三首》中有:“山中城中雨不歇,星回节候无炎热。米价翔,饔飧缺,嫠妇饥民泪成血。”写的就是永昌地区连续下雨,气候反常,米价飞涨,许多人吃不上饭,特别是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居妇女和贫困家庭更是凄惨。除此之外,如大麦和小麦的种植,也体现出云南多类型、立体性气候的优势性,适宜在北方、南方种植的食物在云南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气候带,从而可以种植。就地取食,以野生植物为食物。例如,大量的野生菌,许多可食的野菜,植物花等长期以来都云南人特别喜欢的食物。在今天看来,这既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又是在自然对这片土地人们的食物的馈赠,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社会政治制度。在大理及永昌地区种植有大面积的麦子,其中除了滇北地区种大麦用来吃和酿酒外,在《文征》中看到的用麦子作成的面食不多。相反倒是用来完纳税食。清代赵藩《穷檐粒米视炊珠》:“穷檐粒米视炊珠,几辈腰缠利灌输。菽麦由来供夏税,田畴可惜付春荒。”他说米是有来做饭的,那怕是穷苦人家,把一粒米看得像珍珠一样珍贵,但种的菽(豆类)和麦子却是用来交夏税粮的。这反映了当地饮食上的风俗,也略见一斑当时的夏税粮制度。百姓穷困不舍得吃米,却没把麦子当成好的食物。《清史稿·穆宗本纪》记载:“(穆宗十一年)九月癸未,滇军克赵州、蒙化并大理上下关,赏杨玉科、李维述黄马褂。左宗棠言地产瑞麦瑞谷,谕却之。”左宗棠向穆宗皇帝说大理一带有好麦子,可以进献到京,但皇帝不一定认为这个地方的麦子有多好,所以拒绝了。二、民族发展融合三、滇西移民与风俗变迁(一)滇西移民从时间上,古汉、晋、唐、元、明清从移民身份来看,有少数民族、有军人、商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