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学习指导-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VIP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学习指导-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学习指导-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学习指导 陈永胜 陆丽青编写 本课程总自学时数为56节,各部分内容与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绪论(3) 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3) 17世纪至19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3) 第三章 19世纪的生理心理学(3) 第四章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冯特的贡献(4) 第五章 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3) 第六章 意动心理学(2) 第七章 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 第八章 构造主义和机能心理学(4) 第九章 哥伦比亚的机能心理学(3) 第十章 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3) 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4) 第十二章 新行为主义(4) 第十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3) 第十四章 勒温的拓朴心理学(4) 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5) 第十六章 新精神分析(3) 第十七章 日内瓦学派(3)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既包括中国,也包括外国,以西方近代为主,因而采用《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一书为教材;系心理学通史,而非专门史) 主要内容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摘自艾宾浩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1909):《心理学纲要》(1908) 。 长期的过去(古代与近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 国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G.墨菲(美) 人贵论——认为世界万物中以人最为可贵的理论。如荀子(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40~前245年)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儒家经典《孝经》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将人贵论思想与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比较,可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形神论——说明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的理论。荀子最早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范缜(南朝齐梁,约448~515年,河南泌阳人)继承了荀子的思想,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著名论断。形神论的思想虽然时断时续,但还是延续下来,这一唯物论的传统是难能可贵的。 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一理论。孔子(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前479,鲁国人)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墨子把人性比做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知行论——探讨知和行之间关系的理论。荀子主张知行统一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 1472~1528,浙江余姚人)则主张“知行合一” , “知行并进” 。虽然没有恰当揭示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但重视知行统一是可取的。 情欲论——包括情二端论和节欲等思想。我国古代把人的情感分为“六情”(好、恶、喜、怒、哀、乐)(荀子·天论)或“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其中好恶是两种基本的情感,故称之为情的两端,相当于情绪的两极性;古人并提出寡欲、节欲等主张,如荀子认为“节欲则治,不节欲则乱”,这些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外 国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德谟克利特(Dēmokritos,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约公元前460~前370,一说是前470~前380) 基本观点:原子说——人的灵魂由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构成,原子精细圆滑,易在体中流动,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就是灵魂原子运动的体现。人死了,灵魂原子散失,灵魂也就消失了,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代表作《论逻辑》,已失传。 柏拉图(Platon,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公元前427~前347) 基本观点:灵魂不死论——世上万物由“理念”(精神性的东西)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人死后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的。代表作《柏拉图对话集》,约35篇。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公元前384~前322) 基本观点:形式质料论——形式先于质料,“形式的形式”是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所以灵魂具有主动性;灵魂具有认识(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和动求(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功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中最早的知意二分法。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代表作《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中第一本哲学心理学著作。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腊名医,公元前460~前370) 基本观点: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提出气质的体液说——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脏,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脏;四种体液混合后,血液占优势的属于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黑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