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特色,“研”出品质.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出特色,“研”出品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出特色,“研”出品质 ——记一次“前概念转化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   王方君 宁波市实验学校   摘要 在“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下,在备课时“备学生”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在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前,头脑中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已有知识和概念进入课堂,这些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建构会产生种种影响。我们把这些知识和概念统称为前概念。概念建构的本质是转化,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学年,我们组以区教研室课题组三位老师作为牵头人,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为“前概念转化教学”。   关键词 特色 品质 教学   一、前期准备   在去年的暑假,我们组三位老师承担了关于前概念来源的研究。他们利用网络、书籍、杂志查阅了相关资???,也翻看了小学的科学教材,并做了初步的思考、分析、归纳。把前概念形成的来源初步分成了三类:1、形成于人的直觉和生活经验;2、形成于前学习的“知识”,可能由于知识的负迁移或语言的重构或不恰当的类比甚至是以前学习中形成的错误前概念;3、形成于外界环境,可能来源于课外媒体知识或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或同伴、老师的影响。   二、制定计划   开学后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组内就对如何开展“前概念转化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制定出了相应的教研计划。计划如下:1、本学期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就某节课进行一次“前概念转化教学”的主题备课,并做好相应的记录。2、选择某个年级段,某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组,以某些课作为载体,进行“前概念转化教学”的试点。3、期中考试后,由一位老师开一堂关于“前概念转化教学”的研讨课。4、鼓励组内老师积极撰写有关“前概念转化教学”的论文和案例。   三、具体实施   1、确定试点的年级段、实验班级、对照班级以及教学内容。   因为力学中包含的前概念比较多,前概念形成的来源也比较全,难度又较大,是个很好的实验素材,所以选定八上的“力学”作为试点的教学内容。正好我们学校五四制七年级段期中前后的进度刚好上到“力学”,所以我们选择五四制七年级段作为“前概念转化教学”的试点,以701、702为实验班级,以703、704为对照班级。   2、确定研讨课的授课内容以及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前测。   确定授课内容为八(上)第一章第二节“力”。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前测稿的设计(见附页),对学生前概念的来源进行书面和口头的调查(我们称之为前测)。   通过前测稿的测试暴露了学生很多的前概念,这也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统计结果表明:1、学生对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力?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这些问题上非常清晰明了,没有什么障碍。2、在为什么感觉这个时候受到了力?以及如何判断它们之间产生力(或不产生力)的原因上有点知道,但表述形式多样,还可以再规范些。3、在产生力的物体间是否要相互接触的问题上,701班回答要接触的占75%(27/36),回答否的占16.7%(6/36),回答不一定的占8.33%(3/36);702班回答要接触的占81.25(26/32),回答否的占3.125%(1/32),回答不一定的占9.375%(3/32),还有两个没有判断,占6.25%;说明产生力的物体间是否要相互接触的前概念具有普遍性。在产生力的根本原因问题上,大部分同学很难回答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作用上来。最后两道选择题对学生来说障碍很大,涉及到较多内容,如重力、弹力以及方向等问题,错误率高也在意料之中。(结果统计见下表)   力的概念前测稿第3,4,5题结果统计   3、根据前测稿的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开设研讨课。   根据前测稿的测试结果,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确立了这节课的重点:力概念的表述和物体间产生力是否要相互接触、产生力的条件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期中考试后组内安排了一位青年教师承担这节教研课。她根据前测中暴露出来的负面前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对前概念如何进行突破,想了很多办法。 如解决产生力是否需要相互接触的问题上,设计了磁铁隔着纸吸引回引针、带电体吸引碎纸屑等小组活动;解决力的相互性问题上,设计了一些学生的体验,如拍手、举书包、手互拉、弹簧秤互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力是同时、成对出现的,而且在实验中还会意外发现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实现前概念的成功转化。   上完课后,该青年老师先谈了自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如何突破学生的前概念以及课后反思,随后由一位骨干教师作了主要点评,最后我们组全体老师就这堂课及“前概念转化教学”进行热烈的研讨,评课和研讨总共花时超过一个多小时,这是以前学校教研活动少有的。   四、收获与反思   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表达前概念的机会,从而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