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823.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评论823

【致权】 2 闲置土地遭严查,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 2 财政部催收六千中央部门管理企业红利 2 成品油价普降,发改委或缩短调价周期 3 【伐术】 3 中日分提东亚经济一体化,互争领导权 3 债务危机折射出欧元区二元体制性缺陷 4 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产能过剩 4 【运智】 5 借鉴深圳发展之路看中国未来转型道路 5 正视上海“十二五”中发展的九大关系 5 民航业景气反遭无机可飞凸显制度缺陷 6 抢“钾”战升级,中印或逼退必和必拓 6 宝洁联合利华市场厮杀,整体策略各异 7 不可不赌的市场,中兴撬开印度安全门 7 【设谋】 8 游资“趁火打劫”粮价将进入2元时代 8 老龄化吞噬医保基金,财政投入应加大 8 即将实施的手机实名制引发多方面质疑 9 【行意】 9 “规划”未来留学成功 9 秋天吃南瓜可预防感冒 10 【】( 财政部催收中央部门管理企业红利 ,财政部正在向82个中央部门征求意见,以获得他们对中央部门管理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收取红利的态度。事实上国资委监管的100多家中央管理企业,还有中央82个部门所属的6000多户企业,即部属央企。预计年底扩围、调比例的方案将获得通过,并从明年开始有更多的部属央企开始上交红利。据了解,与此同时,国资委监管的100多家央企和中国烟草、中国邮政都已分步纳入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交红利。目前财政部牵头做的正是将部属央企也纳入这个范围。目前全国人大、财政部和发改委在扩围这个问题上意见一致,但很多中央部门的态度不尽相同。其中,下属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亏损大的愿意被纳入这个范围,因为交不上几个红利,还能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大盘子里得到一些补贴经费,比如农业部和铁道部。而那些盈利情况好的,则以各种理由拒绝被纳入。这些企业纳入进来后,能收上来的红利预计会很少,部属央企多数为亏损企业。现在交红利的,就是国资委那128家企业中前20个垄断企业,其他也交不了或只能交很少。目前央企上交比例分为10%和5%两档。从实际征收情况看,2008年上交数占企业收益总额的7.9%;2009年上交数占企业收益总额的9.5%。从总体看,上交比例偏低。但这个方案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对中央企业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体现公平,要收红利都要收。现在央企分垄断性和竞争性企业,调整后,垄断性企业应由原来的10%提高到25%-35%;竞争性企业由过去的5%提高到8%-10%。( 成品油价普降发改委缩短调价周期 近日国际油价跌多涨少,徘徊在75美元/桶附近,引发社会对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反升的质疑。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出面澄清,认为不存在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情况。不过,虽然由发改委控制的成品油基准价格未随原油价格走势而降,但在市场层面,成品油零售市场促销不断,批发市场不断降价,出口价格也走跌,而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库存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一直在努力消化库存。而这在暴露出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足的同时,也进一步逼迫着发改委加紧重新评估该定价机制,并试图进一步缩短调整时间。目前北京加油站已掀起了新一轮价格促销战,多家民营加油站油价降幅达到0.5元/升左右,壳牌等外资加油站的降幅则在0.3元/升左右,而这些促销也逼迫着周边部分中石油加油站跟降0.2元/升左右。尽管市场层面成品油价格不断走跌,但国家发改委所控制的成品油基准价仍岿然不动。市场层面成品油价格不断走跌,也在不断对目前国家发改委所控制的成品油基准价施压。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重新评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正在讨论是否要将22天的调价期限缩短为10天。但目前的难点则是既要规避囤油套利的行为,又要避免进一步接轨受到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只要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地位尚存,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就难以真正实现。( 【】( 债务危机折射出欧元区二元体制性缺陷 今年上半年,一场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度有望向美元发起挑战的欧元黯然失色。虽然成因种种且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危机集中爆发于欧元区内却反映了某些共性,尤其是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是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对此,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与此同时,欧元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守规矩的赤字国提供了“庇护”。通常,一国财政状况恶化时,其发行国债融资的成本将会上升,这会迫使该国及时巩固财政,但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却失灵了。在应对危机时,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欧元区“中央”财政作后盾,再加上所谓“不救助”条款,也为投机者逐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