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浆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浆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卢刚(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人民医院眼科 324000)
【摘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的眼底疾病。本文就其临床特点、鉴别要点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点 鉴别要点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86-0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简称“中浆病”。中浆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过去有认为是视网膜或脉络膜视网膜炎症者;有认为是血管痉挛引起者,均因无足够根据而未被公认。本病常由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等诱发,至于这些诱因何以能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至今尚无一致认识。关于中浆病发病时色素上皮层生理机制的破坏,是原发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之前还是继发于其后的问题,目前尚无法予以肯定。近来, 随着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发展, 以及对大宗和长期随访病例的临床观察, 对CSC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 临床特点
1.1 视功能改变及检查所见
(1)中心视力:病眼中心视力突然下降,如果原为正视,则裸眼视力一般不低于0.5,最坏不低于0.2。往往出现0.50D~2.50D的暂时性远视。病程早期可用镜片矫正至较好视力,甚至完全矫正。这一情况被解释为黄斑视网膜脱离前移所致[1]。Loo[2]等对101只CSC眼平均随访9.8年。根据最终的视力状况分为两组:组1,视力在20/40或以上;组2,视力低于20/40。比较两组得出结论:CSC患者视力下降的相关因素有持续性色素上皮脱离或视网膜下液积聚、复发及黄斑下CNV形成,而是否激光治疗及是否有黄斑部RPE萎缩,对两组之间的视力预后无显著差异。
(2)中央暗点:病者自觉受害眼视物矇眬,景色衰暗。有的病人还诉有视野中央出现盘状阴影。中央视野可查到与后极部病灶大小、形成大致相应的相对性暗点,查不到时可改用小视标或蓝色视标;或降低视野计背景亮度;亦可嘱病者频频瞬目或注视白色墙壁数分钟后自查,即可检出。如果分别以不同背景亮度检查,所得中央相对笥暗点面积不同,亮度低的要大于亮度高的[3]。
(3)小视症及变视症:病眼与健眼相比,视物变小,直线变得扭曲。此种情况,除病者自己有感觉小,用Amsler方格表也容易检出。
1.2 检眼镜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所见 发病早期,检眼镜下,黄斑部或其附近有一个(偶有2~3个)圆形或横椭圆形、境界清楚、大小约1~3PD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区。脱离区色泽较暗,微微隆起,周缘反射光凌乱,中心小凹(foveala)反射光消失。这些改变如用无赤光检查则更为明显。
此时如以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或接触镜作窄光带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光切线呈弧形隆起。色素上皮层亦有一光切线。前后两条光切线之间因液体完全透明而视一光学空间。如光切线移在随神经上皮层隆起的视网膜血管上,则可见到血管在色素上皮层切开面上的投影[4]。
有的病例,在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的下方,还可见到一至数个色素上皮层脱离。这种脱离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为1/4~1/3PD,检眼镜下色泽暗淡,边缘陡峭。窄光带检查,其脱离面光切线呈略带凹陷的暗红色,底部光切线不能见到。脱离腔内积液相对明亮,周缘出现时并不伴有神经上皮层脱离而单独存在,称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serous detachment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神经上皮层下浆液性渗出如不能迅速消失,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因积液内蛋白(可能还有脂质)含量增多而逐渐变得混浊。脱离区往往可见粘附于神经上皮层后面的、为数众多的黄白色小点忧沉着物(与虹膜睫状体炎时角膜后沉着物原理相同)。可用裂隙灯显微镜作光切面检查,确定其位置。并可由此判别位于深层的玻璃膜疣或复发病例的色素上皮层脱色斑点。这种沉着物只说明病程长短,对视力能否恢复无关[5]。
病程晚期,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消失,视功能恢复,黄斑部可遗留大理石纹理状色素紊乱或细小色素斑点。如属复发病例,则在复发初期,透过透明的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已可见到此种色素改变。
1.3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所见 色素上皮层在脉络膜与神经上皮层间起着屏障作用。荧光素自脉络膜毛细血管漏出,通过Bruch膜弥散于色素上皮层下。由于色素上皮细胞之间有封闭小带紧密结合,荧光素不能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当某种原因使封闭小带受到破坏时,荧光素才能从色素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神经上皮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