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毅0000
郑毅0000
马锐这个人
记得上中学时,经常跟人说起:在熟识的同龄人里,我最佩服两个半人。人没有一半的,这么说还是三个人。
其一为女性,多才多艺尤其擅写文章。所谓“擅写”,一是好,可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拼,且少了许多临古迹而扼腕大哭,立废墟而迎风落泪的东西。二是快,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至今令我这个为一篇百字小文反复爬梳“捻断数茎须”的木头疙瘩佩服。可要是称其为才女吧,又有点儿不够准确,因为在古人看来,“才女”一要有才(她是够了),二还要有貌,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弄得张生公子“魂灵儿飞在半天”,好几天晚上猴儿急得睡不着觉的崔莺莺,比如让天上的大雁排队往下掉,又让多情的汉元帝在梦乡里挥泪别离、念念不忘的王昭君……所以,我便只好把她称为“半才女”,没有不尊敬的意思,只是我的浅薄由来已久。
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樊某。此公天生一股领袖气概,为人处世大气豪迈,连形体都朝这个方向发展。从入幼儿园开始便历任当权派,年纪不大、执政不短,更难得的是宅心仁厚、古道热肠,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有新一代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魅力。近来听说他交大毕业后取道南方,挺进上海,欲从伟人起步的地方起步,我遥祝他好运。
再有一个就是我的初中同学马锐。
(一)
马锐者,长安人也。祖籍汉中西乡,身高七尺有余(按古尺)。生得英而不俊、文而不弱,头大,脑发达,多才。
屈指算来,我与马锐相识、相交往已逾十年。在这个人心浮躁、聚散飘萍的世上,有几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拥有交情笃厚的十年老友呢?
我们的交往源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大爱好就是听电台里的评书联播。入迷甚深,每日必听。光听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就讲,自己试着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评书小段儿。可能讲得还可以吧,吸引住了一批固定听众,其中就有我们的班长。班长到底是班长!假公济私,以调节学习生活,劳逸结合为由,趁班主任开会不在,将每天下午两节课后的一点儿时间拨给我,让我站在讲台上为全班同学说评书小段儿,这正中我下怀。
一天说完评书,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一只手就神出鬼没地搭在我的肩头。一看,正是马锐骑在自行车上,一脸的笑:“你也走这条路啊?”我答:“嗯”。于是谈,于是聊,于是双方甚悦,于是交往开始……
那时的马锐就开始厚古薄今了。他特别喜欢古典诗词和古典小说,平日里背记了很多。像我听评书不满足就要给别人讲一样,马锐也是不甘于自得其乐,每天见了什么心仪的好诗词,就一定要背下来给我听。从李白的豪放诗到柳三变的婉约词,从《红楼梦》里的曲子到《三国演义》里的奏表,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听,到后来竟也熟能成诵。
马锐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直追我后来见到的那位“半才女”。记得我讲评书材料匮乏之时,他曾约二三好友共同执笔,仿照《三国演义》写起了历史小说。西人说:历史像个小姑娘,任人打扮。到了马锐手里,则是彻底做了变性手术,还植入动物器官:古今中外人物大聚会,关公战起了秦琼,鲁迅会起了莎士比亚;天上地下英雄大比拼,孔丘举起了青龙偃月,牛郎挥起了丈八蛇矛。人物越加越多,国家也越写越繁。由四国而六国,由六国而十国,最后定名为《十八国演义》,打起了世界大战。令人称奇的是,这部由几个有战争贩子倾向的初中生炮制的小说居然还写下去了。你写一回,我续一回,一回连着一回,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文笔,相同的胡闹……成了规模以后居然还真有了一些曲折复杂、风起云涌的意思。我播讲得喜悦,同学们听得喜悦,小说的主笔者马锐坐在位子上自然也喜悦。
可惜这样的喜悦没能持续多久,原因是马锐的兴趣实现了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的大转移。主笔一走,房倒屋塌,多卷本长篇小说《十八国演义》便随着里面的众多人物风流云散了。
马锐对《红楼梦》的兴趣无比高涨。二零零三年,我在北京和湖北卫视的节目主持人田野闲聊。他说他最爱读《红楼梦》,从头到尾把《红楼梦》读了好几遍,许多章节、诗词都倒背如流。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马锐。
那时我跟他坐同桌儿,他经常带着厚厚的《红楼梦》到学校来读。确切地说,是在政治或历史课上读,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两门课讲得很无聊。我们亲爱的政治老师和历史老师恐怕永远也想不到,就在他们神采飞扬地讲两税法的历史意义与中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的时候,台下一个七尺男儿(按古尺)正在为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们亦哭亦笑。
马锐读着读着,与民同乐的心就起来了,放下书,看着我:“我给你出一句诗吧,你来接。”然后不由分说地把摆样子的政治笔记本翻过来,写下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我哪里知道这是《红楼梦》里的句子,还以为是他瞎编的,且水平低劣,随口溜出了下句:“日日都有新鲜事。”他大乐:“有意思,有意思,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