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唇沟皮瓣医学课件
鼻唇沟皮瓣鼻唇沟皮瓣(nasolabial flap)是以鼻唇沟区组织制作的任意或带血管蒂轴型皮瓣,于公元前600年由古印度学者Susruta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临床。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该皮瓣主要用于外鼻的重建。1917年Esser成功用下方为蒂的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腭裂。随后,鼻唇沟皮瓣的制作技术逐渐改进,可设计为多种形式的组织瓣,广泛地用于口腔领面部、鼻部肿瘤术后及其他类型缺损的修复。应 用 解 剖供应鼻唇沟区域的知名血管有 1 面动脉、 2 面横动脉、 3 眶下动脉 4 内毗动脉。 面动脉:跨过下领骨时位置表浅尚能触及搏动,初贴于颈阔肌深面,近口角被口角轴浅层肌覆盖,走行于颊肌和提口角肌的表面,继而跨过或穿过提上唇肌末端埋于提上唇鼻翼肌内。面动脉在面部发出许多分支,起自后壁的后组分支有咬肌支、颊支、眶下支;起自前壁的前组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上唇动脉鼻翼支、鼻外侧动脉,终支走行于上唇方肌的内毗头时即改名为内毗动脉,向上与来自眼动脉的鼻背支吻合。面动脉前组分支主要与对侧的同名支相吻合,后组分支主要与同侧的面横动脉及来自上领动脉的眶下支吻合。 另外,在鼻唇沟区域面动脉前组部分分支与上唇动脉向上分支、鼻翼下缘动脉的分支相吻合,营养鼻唇沟区前下大部;来自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分支与面动脉后组分支相吻合营养鼻唇沟区后上部,同时鼻唇沟区还得到面横动脉细小分支的补充。上述动脉由面深层进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更小的分支形成真皮下动脉网,构成所谓的“筛网”状立体结构。如此丰富的血供可为鼻唇沟皮瓣的成活提供足够的动脉血灌注压,使得鼻唇沟区成为颌面部整形修复的主要组织来源之一。冉维志认为面动脉进人鼻唇沟区的血供占3/4,其余的血供来源占1/4,且主要来自内毗动脉。鼻唇沟区动脉多有同名静脉,但很少紧密伴行。面前静脉起自内毗静脉,在面动脉的后下方走行,于下颌下缘平面距面动脉0.7cm,口角平面距1.4c m。在二腹肌后腹与面后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鼻唇沟皮瓣的类型鼻唇沟区可以制作多种形式的组织瓣。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是鼻唇沟皮瓣在临床上常见的两种应用形式。鼻唇沟任意皮瓣是鼻缺损的分区修复和邻位面部缺损的一期修复的首要选择。以面动脉上下端为蒂的轴型皮瓣应用较为广泛和灵活,具有良好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成活率高,常用来修复较为复杂的鼻唇和前口腔缺损。作为临床上的备用选择,以上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和以眶下动脉为皮下蒂的组织瓣已有报道。来自颞浅动脉的面横动脉支周围结构较为复杂,以此动脉为蒂制作皮瓣的相关报道较少。根据颌面部缺损的部位和范围,鼻唇沟组织瓣还可制成黏膜瓣、肌黏膜瓣、肌皮瓣或全厚皮瓣等,此类复合组织瓣因损伤大,临床报道并不多见。鼻唇沟任意皮瓣鼻唇沟任意皮瓣主要借助鼻唇沟区丰富的真皮下血管网成活,不须解剖血管蒂,修复邻位缺损非常方便。从解剖上讲,鼻唇沟区任何一处均可制成傍血管的任意皮瓣,无须刻意将知名血管包含于其中,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皮瓣的蒂部尽可能靠近较大血管,以保证皮瓣有足够的灌注压;②注意皮瓣蒂部的位置和皮瓣的方向性。因不须解剖主要的动脉,使得该瓣在修复邻近的鼻背、眶下、颊部小面积缺损时显得尤为方便。在临床应用中,通常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任意皮瓣的蒂要保留适当的宽度,长宽比一般不超过2~4: 1,这样可增加蒂部的小动静脉穿支,相应增加皮瓣的血流量和静脉回流。岳毅刚认为蒂宽取1.5~3.Ocm为宜;②保留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皮下脂肪的厚度以2 -4mm较为合适。以面动脉为蒂鼻唇沟轴型皮瓣可以制成以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顺行皮瓣以上端为蒂的逆行皮瓣。A.逆行皮瓣按修复大小和距离在同侧鼻唇沟区设计,一蒂在上的皮瓣,以纱布取样,远端一般不超过口角平面。依画线放大1一2m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SMAS层面,自远端向近端掀瓣,可包含部分浅层肌肉,以方便解剖血管蒂。若修复较大缺损,为保证静脉回流,可使皮瓣近内毗端1/3部分包含皮下浅筋膜层组织形成宽l.5c m左右的皮下蒂;也可制成面动脉蒂岛状皮瓣。皮瓣制成后略加修整,为减少皮下血管网的损伤,将软组织缘间断垂直褥式缝合后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鼻翼缘全厚缺损可将皮瓣远端修薄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折叠后与鼻内皮肤或豁膜缝合形成衬里。若为鼻翼洞穿缺损,可制成共蒂双皮瓣,内抖双层覆盖,为保证鼻外形,取耳廓软骨镶嵌其中。根据Burget提出的鼻部美容分区修复原则,鼻唇沟皮瓣是鼻尖区和鼻翼区缺损理想的修复材料。涉及鼻部一个以上分区缺损可联合面部推进皮瓣、前额正中岛状皮瓣或上眼睑轮匝肌蒂皮瓣等共同修复。基于面部软组织的松弛,以上方为蒂的鼻唇沟皮瓣还可修复鼻腔侧壁、鼻小柱、鼻面联合缺损、上唇及腭缺损。Rohirich认为修复鼻翼和鼻腔侧壁缺损面可宽达2cm,即使小的皮下或真皮下蒂也能使皮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