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

第十章 古代汉语代词 一、代词概说 二、人称代词 三、指示代词 四、疑问代词 五、无定代词 六、辅助性代词 七、思考练习 一、代词概说 1.定义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者词组和句子的词。《马氏文通》:“凡行文所用代词者,免重复求简洁耳。” 2.代词的虚实归属 结构功能上,代词可作主、谓、宾、定、状等,类似实词。但在词汇意义上,无实词那样的实在意义而具语法意义,又类似虚词。这就是引起代词归类分歧的原因所在。 3.代词的指代功能 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 4.代词的分类 古汉语代词可分五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前三类与现代汉语同,后两类为古代汉语所特有。 二、人称代词-1 1.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的概念和内涵 (1)第一人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马氏文通》:“发语者”。杨伯峻《文言语法》:“自称”。 (2)“吾”、“我”、“予(余)”。例如: 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同上) ④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⑤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⑥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3.第一人称的功能 在上古汉语中,“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和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例如:“今者吾丧我”这个典型的句子中,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者“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因为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如: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②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4.“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例如…《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朕” 指屈原自己。可见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朕”在秦以前为一般人自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用自称。 二、人称代词-2 5.第二人称的概念和内涵 (1)说话人称呼听话者的代词。《马氏文通》:“与语者”。杨伯峻《文言语法》:“对称”。 (2)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 。例如: ①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②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④今尔出於崖埃,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⑤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知:指赏识。) ⑦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⑧若不趣降漠,漠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 6.第二人称的功能 主要用作主、宾、定的有“女(汝)、尔、若”等。只用作定语,偶用作主语,不作宾语的有“而、乃”。译成“你、你们、你们的。例如: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③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二、人称代词-3 7.第二人称的语用功能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如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试看以下例子可以体会出这一点来: ①《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这是孔子向他的弟子说的话。是长者对少者说话,因此用第二人称代词。 ②《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这是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来威胁要杀死他,刘邦对项羽说的话。由于是敌对双方,所以刘邦在这里用第二人称代词称呼对方。 ③《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说话的双方都是被雇佣来耕地的农民,彼此身份一样,不需要拘泥于礼节,所以用第二人称代词相称。 古代汉语里对人讲究礼节的时候一般以尊称相称。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的意味。 二、人称代词-4 8.第三人称代词的内涵 上古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借用“其”、“之”、“彼”等指示代词来兼职。后来这些指示代词渐渐发展为兼作第三人称代词。 9.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 (1)“其”一般只作定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译为“他、她、它(们)的”。) ①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其”指代丈人,做定语。“其子”即“他的儿子”。 ② “其父信之。”——“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