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司法不信任的历史探析
周振华1 邹翠翠
(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摘 要]司法信任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司法不信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民众对司法裁判结果、司法裁判人员以及司法裁判效力的普遍怀疑上。而造成司法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法活动的本体根源,即司法活动的稀缺性、专业性以及对决性;另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包括君主专制的政治考量、司法裁判专业能力不足、文化传承的负面记忆等因素。
[关键词]传统司法 不信任 本体根源 历史原因
[作者简介] 周振华(1971-),男,江西省广丰县人,历史学硕士,上饶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F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8-0023-06
我国民众对司法不信任的现象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法家主张的法势术,强调君主的不可知、不可测,进一步促使民众认为司法裁判充满政治性和手段性,从而加深了对司法的不信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司法不信任的传统。
一、司法不信任的历史表现
诉讼涉及原告、被告及司法裁判人员三方,假如原告或被告任何一方当得知裁判结果时觉得冤枉,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就会怀疑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认为司法裁判人员审判不公,没有依法行事,循情屈法,进而对司法不信任。
岸本美绪以清代初年上海知识分子回忆录《历年记》为素材,指出诉讼提起以及诉状被受理后民间仍然继续调解是当时常见的现象。[1]滋贺秀三根据清朝州县的审判记录指出,虽然提起了诉讼,但不等判决作出,当事者就主动撤诉或消极放弃诉讼的情况并不少见。他的研究表明,向官府提起诉讼与民间进行调解并行在清代是普遍的现象。[2]岸本美绪和滋贺秀三的观点说明,向官府提起诉讼的司法途径并不是唯一解决民间诉讼的途径,这反映了民间对司法的不信任。
(一)对司法裁判结果普遍怀疑
__________
主要表现为案件当事人尤其是诉讼中失利的一方,总是怀疑司法裁判结果有失公允。结果有失公允。因而,只要有可能,都会表示不服。
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五女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原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其除肉刑。[3]少女缇萦对州县司法裁判结果不服,于是诣阙上书为父鸣冤。最后,改变了裁判结果,拯救了父亲,还使汉文帝除掉肉刑法。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圣贤,也曾因断错案而引起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结果产生怀疑。朱熹在福建崇安县知县事,有一小民告状道:“有祖先坟茔,县中大姓夺占做了自己的坟墓,公然安葬了。”当时豪门富户见有好风水吉地,专要占夺了小民的,以致兴讼,这样事日日有的。晦翁心里先有些疑心,必是小民先世葬着,大姓看得好,起心要他的了。晦翁准了他状,提那大姓到官。大姓说:“是自家做的坟墓,与别人毫不相干的,怎么告起占夺来?”小民道:“原是我家祖上的墓,是他富豪倚势占了。”两家争个不歇。晦翁道:“此皆口说无凭,待我亲去踏看明白。”在坟前挖出一块青石头,上面的文字却是 “某氏之墓”四个大字;旁边刻着细行,都是小民家里祖先名字。大姓吃惊道:“这东西那里来的?”晦翁喝道:“分明是他家旧坟,你倚强夺了他的!石刻见在,有何可说?”小民只是叩头道:“青天在上,小人再不必多口了。”晦翁道是见得已真,起身竟回县中,把坟断归小民,把大姓问了个强占田土之罪。小民口口“青天”,拜谢而去。那大姓委实受冤,心里不伏,到上边监司处再告将下来,仍发崇安县问理。[4]然而,当朱熹正在为自己做了一件锄强扶弱的好事而洋洋得意时,外边却议论纷纷,为大姓不平,因为他们深知小民欺诈,利用朱熹秉性偏执的性格弱点和专怪富豪大户欺压百姓的好心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当这些议论传到晦翁耳中,他却认为是大姓力量大,遂感叹世风日下,真理难行,于是弃官隐居。
由此可见,因上下级对同一案件的裁判结果不一致或司法裁判人员因对事实认定错误而导致裁判结果不公,致使人们对司法裁判结果的普遍怀疑,自古有之。
(二)对司法裁判人员普遍怀疑
各级司法裁判人员的法律水平和道德水平是当事人对司法予以信任的基础,一旦民众对司法裁判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水平产生怀疑,司法信任就很难建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