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

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 来源: ??????? 来源:光明日报   ????? 演讲人:黄忠廉 时间:4月8日地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 ??  ??? 同为翻译家,提起严复,国人几乎人人知晓;说起林语堂,国人所知不一定胜过国外。说怪也不怪,严复是文化译入的典范,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是文化译入大国,文化译出弱国,身为文化译出高手的林语堂鲜为人知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口,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值得学习和仿效。 林语堂(1895.10.10 —1976.3.26)??  ??? 译介之功可垂后世 ??  ??? 林译功在千秋,他改变和丰富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迄今为止,任何译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都难以超越林语堂。 ??  ???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译出千载难得,并非妄言,在世界翻译史上也堪称一奇:译作和外语创作多于母语创作;汉译英超过英译汉;译作与创作无法分清,三个方面多有名作或畅销之作可传后世。林语堂译创生涯总体上可分三期: ??  ??? 1925-1934年为第一期,林氏在上海办杂志,编教材,用英语为报刊写评论,从事英汉互译。英译汉有:罗素夫人之《女子与知识》(1928年)、萧伯纳之《卖花女》(1929年)、布兰地司之《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等;汉译英不多,有Letters of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1930年)。 ??  ??? 1935-1966年为第二期,林氏在国内,主要是在美国出版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吾民》)、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in Yutang(《老子的智慧》)等30余部英语或翻译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其英译效应更是无人企及。譬如,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是1938年全美最畅销图书,译成十几国文字,掀起了“林语堂热”,成为欧美人的枕边书;该书重印40余次,以致《纽约时报》载文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孔子的智慧》1938年出版后也畅销不衰。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让他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  ??? 1966-1976年为第三期,林氏定居台湾,主要是用中文写作,编词典,如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当代汉英词典》)。 ??  ??? 林译功在千秋,他改变和丰富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迄今为止,任何译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都难以超越林语堂。他曾被列为20世纪世界智慧人物之一,以至于美国前总统布什1989年访问东亚之前还读林语堂的作品,说明林语堂一直在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 ??  ??? 独特的双语童子功 ??  ??? 20岁以前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胜过中国文化,直到30岁执教北大才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 林语堂幼时打过蒙学底子,青少年时代受过西学中高等教育。   ??? 1895年10月,林语堂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农民牧师家庭,家里基督教与儒教并行不悖,中西合璧。6岁前受父亲蒙学教育,启蒙读物是儒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林语堂算是有了一些蒙学底子,但也只是感性的背功。6岁时林语堂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10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13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此学得更悦耳更道地的英语;校藏五千余册书被他阅遍。西洋生活进而是西洋文明对他具有潜移默化之效,更是一种理性的系统熏陶。   ??? 自幼就浸染于西方文化,11年西式教育,英语的自然习得与课堂学得的系统教育使林语堂对英语以及西方文化的感悟之深甚于汉语,却一度荒废了汉语及中国文化功底。诚如《林语堂自传》所言,20岁以前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胜过中国文化,直到30岁执教北大才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是那个时代教会的教育特色,却成就了林语堂独特的英语童子功:英语至少与汉语平分秋色,在理性认知和系统把握上甚至超过汉语。   ??? ?终身脚踏中西文化   ??? 平等比较是中西文化理解、沟通、借鉴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一过程重铸了作为文化人的林语堂,使他成为通识中西之一人。   ??? 林语堂从小就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终身与二者打交道,或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