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组织行为学之态度.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行为学之态度

态度 态度的概念及构成 1.态度的概念 态度(attitudes)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也就是说态度指的是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个人之所以保持某种态度,是因为他可以从态度中得到好处。态度可帮助人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信心组织起来,变得富有意义。它能作为一种参考框架使个人所见所闻变得确切而恰当。 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待特定的人、群体、观念、组织或事件的情感、信念和行为倾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对这个定义应作几点说明: ⑴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⑵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包罗万象,如人、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以及代表各类事物的观念等等。 ⑶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情感色彩。 ⑷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态度的成分 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态度由三部分组成:态度认知、态度情感、态度行为 认知成分:如“歧视是错误的” 情感成分:喜欢或不喜欢 行为成分:对某人或某事以一定方式行动的倾向。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①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莱波特试验) ②态度影响耐力。(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关于耐痛水平的实验。) ③态度影响工作效率。通常,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喜爱并有良好的态度,就会努力去工作,产生高效率。但是,事实比这种设想更复杂。心理学家得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一、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大多具有三个步骤,它们是: 1、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在1974年对美国中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里70%与父母一致。 2、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体,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的表现。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掺入,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已不再影响态度。 3、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论 (1)基本观点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如,学生本是一中性词,如与“偏激的”一词发生多次联结,就产生“学生是偏激的”的偏见。 (2)强化:物质强化与精神强化;自我强化与他人强化。 人如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度。 如,对青少年来说,来自同伴的赞许比来自父母的反对,其力量大得多。 (3)模仿:模仿实际上强调的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效应。 2、诱因论 诱因论是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pros)和退避(cons)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 (1)认知反应论 例如,有人主张减少养老保险金。对此,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认为老人不易,社会应该照顾老人,于是反对这种观点;二是认为有比照顾老人更需要资金的地方,于是就赞成这种观点。 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人是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而产生认知反应,而决不仅仅是对于他所遇见的任何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期望-价值论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诱因冲突的复杂性,人在做抉择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而拒绝那些似乎会带来坏效果或未必能带来好效果的立场。而人们进行情况评估时,一般都试图通过预期后果的价值(value)及出现这种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即概率(probability)的估量,以便取得最大的主观效用(utility),其公式为: U=V×P。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把人的态度形成看成是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这是它比学习论进步之处。但是,它把人的态度形成都看成是个人为得失而深谋远虑的表现,则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事事都是通过决策造成的。 (3)个体经验 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 如:四川人喜爱吃辣椒;山东人爱吃大葱 二、态度的改变 (一)什么是态度的改变 1.含义:态度的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 一定的变化。 2.种类:①态度的强度改变;②态度方向改变。前者是“量”的变化,后者是“质”的变化。 3.过程 凯尔曼(H.Kelmen,1961),认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经历了: (1)顺从阶段(表面上的) (2)同化阶段(情感上的) (3)内化阶段(思想观念上的一致)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2.个体特征(能力差异、性格差异、自我意识) 3.个人的群体观念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1.平衡论(balance theory) ★由海德(F·Heider,1958)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也称P-O-X理论 。 ★纽科姆(T·M·Newcomb)的A-B-X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 图例:P——认知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