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殊途同归.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年清华殊途同归

百年清华殊途同归 清华建设中国   整整100年前,中国人从推翻帝制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苦苦求索,遍尝各种方式,寻找复兴国家的自强之路。诞生于此刻的清华园,无疑寄托着国人以学习西学起家、以中国气概立足之梦想。   华罗庚、吴晗、曹禺、费孝通、钱伟长、钱学森、梁思成、竺可桢、季羡林?这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并非是今天我们庆祝清华百年华涎的全部理由。这所为建设新中国培育第一批栋梁之才的大学,以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   在清华的百年历史中,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后期至为重要。彼时,清华大学结束了纷乱的校政之争,建立起稳固的“教授治校”体制,在梅贻琦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一流名师荟萃,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当代各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清华之成为清华,正是从这“黄金十年”而来。而此期间所崇尚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尊奉大师、通才教育、中西会通、文理工并举等理念,历经历史的曲折跌宕,却是日久弥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方树人之地,清华尚显年轻。遥望大洋彼岸的欧美名校,英国的牛津已近千年,剑桥700多载;而即使是在年轻的美国,哈佛也已300多岁。百岁清华如今正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建设中国,任重而道远。      清华对于建设中国之贡献可以“居功至伟”来形容,在中国百年几经跌宕曲折的历史中,这份杰出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其中既包涵几代人的不断改革创新,更有对清华精神的不懈坚持      按建筑的色调,清华学子们喜欢将校园分为“白区”和“红区”:主校门一带,是仿苏联样式的主楼,以及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一批“水泥盒子”,坚硬、平实,以白色为基调;二校门以北,则是仿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格局而设计的欧式古典风格老建筑,包括大礼堂和图书馆等等,以厚重温暖的红砖墙为统一标识。   如果再算上清华校内的“灰区”――以灰色调为主的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清华的各种色调令人不禁感慨,历史犹如一位调色师,擅长以不同颜色给这所百年名校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红区”里的科学馆,自1926年以来,就一直是物理系所在地,直至1999年新的理科馆落成。在为新馆选址时,当时的物理系主任陈皓明便弃“白区”不选,唯独看中了西北门内的一片空地。那里离古典的“红区”更近,并矗立着1932年建成的化学系馆。而待新的理科馆建成以后,它的建筑风格以及红砖外墙的装饰,也与科学馆如出一辙。   如今,化学馆对面,就是呈半“口”字型的理科馆,其西翼是数学系,东翼是物理系,再加之一旁新建起的生命科学学院,一个 “新红区”,已在清华校园的西北角悄然形成。   从“红区”到“白区”,再回归至“新红区”,清华大学的百年足迹,在凝固着历史的建筑上可见一斑。      割裂      清华理科馆的红砖墙上,如今已爬满青藤。楼前草坪,不见雕塑,也无立碑,只有一个四方型下沉式小广场,衬得整座建筑群愈发沉静典雅,令人联想起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师们。   在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其中有9位出自物理系。   清华大学及物理系为中国核工业的贡献可用“居功至伟”来形容。据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1950级毕业生方惠坚介绍,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的普通工作人员中,有26名清华毕业生;马兰核试验基地曾有3任基地司令员来自清华;在中国各个核研究院、工厂与试验基地工作过的清华人,总共约有上百位。“这不仅包括物理系毕业生,也有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方惠坚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大部分出自梅贻琦时代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但剩下的更多成就,则应归功于建国后的“新清华”。而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大学走过的历程,就会发现这些成绩实为来之不易。   1952年6月至9月,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号召下,全国高校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院系调整”运动。在这场变革中,清华由原来的综合性大学被重新定位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文、理、法学院几乎全被调整出去,其中,物理系的绝大部分教师和全部学生,被并入北大。   在院系调整两个月后,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这位曾在1932年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运动领袖,自此掌舵清华14年,成为该校校史上又一位重量级人物。   文、理科被分离出去,用蒋南翔的话来说,是清华的一次“伤筋动骨的腹泻”。他甚至表示,“我要是早到清华半年,绝对不会同意这个方案!”   蒋南翔后悔于自己的“迟到”,并做了个人最大程度的挽救――清华图书馆保有30万余册珍贵的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原本要随着文学院的迁出而一起被调走,但被他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