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洼地综合治理调研提纲.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淮河洼地综合治理调研提纲

附件: 安徽省淮河洼地综合治理调研提纲 2008年1月 一、背景 安徽省淮河流域洼地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涉及人口多,这一地区是我省洪涝灾害最为频繁、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省境淮河流域易涝范围包括淮河湖洼地、淮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淮南支流洼地,面积3.0万平方公里,耕地2800万亩,涉及人口2200万。长期以来,由于气象、地理、历史等原因,这一区域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小水淹地,大水淹房。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淮河涝的问题不解决,治淮面貌难以改观,安徽治水面貌难以改观。 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水利部领导都非常重视淮河流域排涝问题。水利部淮委把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列为治淮新增三项之一。2003年大水后,安徽省水利厅编制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指导意见》,在近年开展的有关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水利部规划总院、淮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国土厅、省环保局、省农委及有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6年9月编制完成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2月以皖政秘[2007]22号文对该规划进行了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内容。 根据2008年1月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组织以省水利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农委、林业厅、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参加的联合调研组,摸清淮河低洼地区的基本情况,提出近期实施综合治理的方向,评价治理效果,编制《安徽省淮河洼地综合治理调研报告》,为下一步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基本情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69万km2,耕地4400万亩,人口3800万人,涉及阜阳、淮南、蚌埠等10个市30个县及县级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8%和60%。 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地区包括沿淮湖洼地,淮北平原中部河间平原区、北部部分黄泛平原区,以及淮河南部支流圩区。易涝面积为2800万亩。 淮河流域灾情主要分布于沿淮湖洼地和淮北平原中部河间平原区。淮北平原主要是排水系统不完善,遇到强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而致涝,但淹没水深较浅,历时较短,淹没水深一般在0.5~1.0m,淹没时间一般在5~15天。淮河洼地,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干流水位就高出地面,流域范围内来水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淹没水深大,而且时间持续长,淹没水深一般在2.0~4.0m,淹没时间一般在30~60天。 根据1949~2005年的灾情统计资料,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受涝面积约900万亩,成灾面积570万亩。其中1991、2003年大水,洪涝成灾面积分别达到2300万亩和2200万亩,其中涝灾占80%以上。 多年来,淮河一些较大的洼地先后进行了规划和治理,采取高截岗、疏沟排水、圈圩建站、出口建闸等多种措施,排涝条件有所改善。有些地区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水稻、水产养殖等,对减轻洪涝灾害有一定的成效,但淮河流域低洼地总体除涝能力仍然较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河道排水能力低,洪涝水积滞成灾;二是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防洪除涝能力弱;三是面上配套不完善,排水系统不通畅;四是管理薄弱,影响排涝工程效益的发挥;五是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河湖洼地过度围垦。 实施排涝工程建设,减轻涝灾损失,是构筑淮河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需要 2、洪涝灾情 重点调查最近几大水年份(1991、2003、2005、2007年等)及2~3年一遇涝灾年份的洪涝损失,损失包括农业损失和非农业损失农业损失主要是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损失,包括作物种植结构、正常单产、不同年份的减产率等,非农业损失主要包括渔业、房屋、道路、桥梁、水利工程、供电及通讯设施、工商业等损失。 3、水利设施现状情况 包括河道、堤防情况;排灌涵闸数量、布局、规模等;排涝干沟的数量;泵站的数量、规模、建设年代、运行状况等。见附表4。 (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洼地特点,现有水利设施情况,结合近年来水情、灾情分布以及农作物组成,从多方面分析洼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总结治理经验,提出治理方向和措施 按照“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全面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有计划的分步实施。 针对各地区的地形特点、洪涝规律、现有水利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在全面总结洼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治理标准和措施,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本次调研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实际,提出各片洼地的治理方向。要体现综合治理的特点,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