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有点长,但绝对是精品)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战争.也是新旧武器交替的一个重要标志. 风帆战舰被蒸汽战列舰打出历史舞台. 蒸汽海上补给运输击败马车补给运输. 线膛枪大量使用,取代滑膛枪. 战败后的俄罗斯开始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 经过这次战役,俄罗斯是神圣同盟瓦解, 自打败拿破仑法国后的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失去群狼共舞——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The?Crimean?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4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各国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新的欧洲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是个前提,因为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英国的战略是“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依据小威廉庇特的设计,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书。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法王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正统原则简单的说就是恢复并维持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国家共同体。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又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他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和影响。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只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临死之前进言英皇:“如今惟有陛下和小臣理解大陆事务。”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表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最后一个出场的日后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尔其帝国的顶峰是50万大军1683年对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围攻,但最终被德意志诸侯和波兰国王的救援联军击败,残军仓皇逃到贝尔格莱德,并永远的失去了匈牙利,从此一撅不振。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