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第五讲 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作为艺术的最高典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突出标志,也是传统文化最为生动的载体。从《弹歌》、《击壤》驶出的文明之舟,经由风骚的涵育,汉乐府的滋养,魏晋风骨的陶铸,一路奔腾,终于汇成唐诗宋词——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光辉的闪光点。吟咏古典诗词,既是美的旅行,更是传统文化的巡礼,因为跃动于古典诗词美丽意蕴下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整个群体的心路历程,而他们恰是锻造传统文化的主体。 ? 第一节 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 ?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为正统,以道家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儒、道、释或三水分流或三川汇一,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思想背景。因此,涵咏于其中的古典诗词,也就在这一文化背景的关照下,体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诗性智慧。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观察、思考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方式。世界以何种方式何以向人类呈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类以何种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因此,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它与人类文化是同步产生的。在对神话故事的考察中,意大利人类学家维柯发现了一种与哲学家们的理性智慧(分析性、思辨性、逻辑性)完全不一样的智慧,即以一种诗意性、想象性、以己度物和以象喻义的方式来看待并思考这个世界,维柯称之为“诗性智慧”。按照维柯的说法,全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史前时代(原始社会)是相同的,都是这种可以称之为“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理性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理智,那么,诗性智慧则是人类智慧的感官。诗性智慧以粗糙的、朴野的、充满敬畏的方式,通过人类感官的渠道,创造了各门科学的世界起源,描绘了人类智慧的大致轮廓。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最初的智慧,一开始要用的玄学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来的玄学。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他们生来就对各种原因无知,无知使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1]诗所特有的材料就是可信的不可能[2]。正是人类推理能力的欠缺才产生了崇高的诗,崇高到后来的哲学家们尽管写了无数的诗论和文学批评的著作,却没有创造出比得上诗人们更好的作品来,甚至妨碍了崇高的诗的出现。[3] 以维柯的理论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就能见出:中国传统文化受先秦原始儒、道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绵延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古典诗词的运思方式,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整体观照、生命意识、物我同一。 ? 一、整体观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不同的观照角度导向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世界在我们眼中呈现出来的形态。古典诗词对宇宙的认识所取的是整体观照角度,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决定的。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这种思维早在八卦生成时代就已经滥觞,并于先秦至汉代初步发展为朴素系统观,即自发地将系统现象看做是宇宙普遍联系的一个具体形式。《吕氏春秋》表述了对普遍联系的理解:“天行不信(信,通“伸”,在此是顺利流行、延伸、传播的意思——著者按),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在《吕氏春秋》看来,天地万物,都有着普遍联系,天道延伸,四季成岁,地道延伸,草木茂盛,而人与天地也完全一样,虽然形体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精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普遍联系的大量现象,尽管他们无法从有条理的逻辑分析中获得事物联系的原因和本质,然而,却找到了通向构造整体的桥梁——理性。理性可以与宏观领域沟通,可以在其内自由驰骋,直至用一般性的综合方法,找到建立事物整体秩序的规律。这就是古代思维过程中的整体观念。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古代学者将已经发现的局部事物之间的联系连缀起来,从中领悟到,原来各种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而无数个大大小小有一定结构联系的事物,按一定的次序构成了整个宇宙。古典诗词言志时所取的第一运思方式,正是这种整体观照,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