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暂行-江西古籍保护网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 (暂行)
第一章 古籍普查登记范围 2
第二章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使用方法 3
一、“全国古籍普登记平台”简介 3
二、普查登记平台工作流程 3
三、用户权限 5
四、详细使用说明 10
第三章 “中华古籍索引库”使用办法 63
一、“中华古籍索引库”建设背景 63
二、“中华古籍索引库”工作流程 63
三、详细使用说明 64
第四章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纂方案 88
一、编纂体例和内容 88
二、编纂方式 88
三、出版方式 88
附录 89
一、汉文古籍著录规则 89
二、汉文古籍分类表 107
三、汉文古籍目录分类款目组织规则 121
1
第一章 古籍普查登记范围
凡产生于1912 年以前,并以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形式行世者,诸如简帛典籍、敦
煌遗书、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版印抄写的古籍、古地图、碑帖拓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以及西学传入后产生的新学书籍等,均在古籍普查登记范围之内。
1912 年以前域外抄写、印制的中国古籍,此次不予普查登记。
1912 年以后,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具传统装订形式的少数汉文典籍,
可适当收录,但仅限产生并版印、抄写于1919 年(含1919 年)以前的少数著作。
未编辑成书的地契、诏谕、诰命、章奏、宝钞、照片等文献资料,不予登记。
金石拓本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依据其珍贵程度,时代下限可适当延伸。
1912 以前出版的期刊、报纸等,属非书型文献,不予登记。
1912 年以后印制的古籍,不予登记。
2
第二章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使用方法
一、“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简介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以下简称“普查登记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工作平
台和发布平台,分为两大部分:业务处理系统、发布系统。业务处理系统为各古籍收藏单位
提供古籍普查的工作平台,发布系统即“全国古籍普查数据库”,是古籍普查成果的展示方式
之一,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审核通过的普查数据发布给公众检索和浏览。业务处理系统的使
用者与全国古籍普查的范围一致,即我国境内的各收藏机构。业务处理系统的普查对象为汉
文古籍、简帛、敦煌及西域遗书、碑帖拓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古籍的登记内容包括题名
著者、版本、分类、版式、装帧、装具、序跋、刻工、批校题跋、钤印、附件、文献来源、
修复历史、丛书子目、定级、定损、相关书影等信息。
二、普查登记平台工作流程
古籍普查单位分三级:省级、市县级古籍收藏单位,省古籍保护中心(下文简称“省中
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下文简称“国家中心”)。各省中心在本地服务器上安装普查登记
平台,该省所辖的所有古籍收藏单位均可登录省中心服务器开展普查工作。若省级、市县级
古籍收藏单位有条件,则可单独设臵服务器并安装普查登记平台,直接登录本单位服务器开
展普查工作。
普查采用“分级负责,逐级提交”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省级、市县级古籍收藏单位
负责古籍登记、修改未通过上级审核的数据、本单位审核、提交数据到其所属省中心;省中
心负责审核、汇总、提交数据到国家中心;在京的中央国家机关及其各部委直属古籍收藏单
位负责古籍登记、修改未通过上级审核的数据、本单位审核、提交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负
责审核、汇总、发布数据,若审核过程中对某条数据有疑问,则将其提交给多位专家审核,
参照专家意见确定最终审核结果。
普查登记平台工作流程示意图如下:
3
4
三、用户权限
这里的“用户”是指普查登记平台中业务处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人员,即各古籍收藏单
位的工作人员。普查登记平台中的“角色”是对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操作权限定义的统称,
每个角色对应一系列操作权限。每个用户拥有一个账号,该账号可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
古籍普查单位分三级,用户权限也对应分为三级。
1、本单位角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