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人口.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病与人口

疾病、糧食與人口 ‧根本問題:糧食生產與人口增加之平衡 ‧農業沒有生產足夠的糧食來滿足人口之需 求,但農業是最強大的生產食物手段,故 持續被各地使用 ‧二百年前,世界上多數人處於饑餓邊緣, 文明、社會與國家起落不已,人的生存基 本結構並無變化 ‧舊世界有95%是農民,饑餓與傳染病威脅, 食物來自稻米、玉米、小麥(燕麥、裸 麥) 2006人口數前15國 ‧China 1,321 19.84% ‧India 1,132 16.96% ‧United States 304 4.56% ‧Indonesia 232 3.47% ‧Brazil 187 2.80% ‧Pakistan 163 2.44% ‧Bangladesh 159 2.38% ‧Nigeria 148 2.22% ‧Russia 142 2.13% ‧Japan 128 1.92% ‧Mexico 107 1.60% ‧Philippines 89 1.33% ‧Vietnam 84 1.31% ‧Germany 82 1.23% ‧Egypt 81 1.13% ‧Total 4,356 65.32% ‧為什麼不同區域的人口數相差甚遠? ‧條件的差異有那些? ‧前工業時代的因素 ‧後工業時代的因素 ‧特殊因素 ‧農業生產 → 單調而脆弱的生產體系 ‧農耕面積大 → 牲畜少 → 動物肥料少 ‧交通與儲存能力低 → 剩餘糧食利用效果 差、饑荒難以獲得外援,唯一的管道是水 運 ‧長期看來,19世紀以前的糧食生產低於人 口需求 ‧調節人口方式:戰爭、疾病、天災、人為 控制手段 ‧前農業社會:人口均勻分布 •農業社會:古文明人數大增,非洲、美 洲、大洋洲人數相對比例少 • 印度與中國長期人口數之冠 • 漢帝國崩潰後,農業產區往南方擴張 • 帝國徵收剩餘糧食供養軍隊與官僚階層, 徵收超過農民負荷即產生變亂 • 四世紀後期引進水稻種植: •水渠與水田可滋長藻類,藻類從空氣獲取 氮 • 大量有機物在水中腐爛成為肥料 ‧農民在水田爛泥走動,使土壤吸收養分 ‧十一世紀從印度支那引進早熟稻,華南能夠一年 兩期稻作,華中則稻、麥各一期 ‧人口在13世紀突破一億,很快越過糧食的生產力 ‧蒙古入侵,以及瘟疫使得人口下降20%,暫時舒緩 人口壓力 ‧為了維持糧食生產極大值,只能以高密度人力投 入,中國不乏精巧之發明,卻因人力過剩只能反 其道而行,以人力取代機械,使得人人有飯吃。 吃不飽總比沒得吃來得好。中國至今仍是糧食不 足,需進口 ‧向中國進口食物原料或成品:罪惡及危險 ‧中國以舊世界的高產量維持巨大人口在饑 餓邊緣生存,歐洲中世紀則以低產量維持 較少人口的饑餓生存 ‧土地、飼料、動物肥料無法互補 ‧二地輪作:維持土地生產力,產量減少 ‧九世紀初,三田輪作法在法國東北部首先 使用 ‧一:冬麥或裸麥,二:春天燕麥、大麥、 碗豆,三:休耕 ‧休耕期增加,多樣作物互補性強 ‧深耕重犁:8頭牛一組 ‧或許在六世紀已出現,但傳播緩慢 ‧晚婚、少婚 ‧長期而言,歐洲人口仍高於糧食供應 ‧1000年 → 3600萬 ‧1300年 → 8000萬 ‧1346黑死病之前的大饑荒 ‧連續二年以上的歉收會將種子也吃光,帶 來嚴重災難 ‧影響農業最大因素:氣候 ‧溫度與水分 ‧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溫度緩慢上升,BC 5000-BC 3000較高溫(比二十世紀高一、 二度,歐洲農業發軔期) ‧BC 900-BC 300低溫期,雨量高 ‧BC 100溫度回暖 ‧AD 400,近四百年的低溫期 ‧AD 1200溫度回升至高點 ‧AD 1430-1850低溫期 ‧AD 800-1200的溫暖期,樹林海拔線上升 500呎,此時維京人擴張至冰島(874)、 格陵蘭(986) ‧氣溫下降後,格陵蘭的維京人在十五世紀 消失,但因紐特人活了下來,冰島人口則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