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课题研究报告.doc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课题研究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80年代以来的主要口号。课题提出的可能性:时间推演到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计算器的引入课堂,使得我们能够改变片面强调计算技能的传统数学教育,从而真正集中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的必要性:(1)从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来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从来就是数学教学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被用作数学知识(概念、原理)教学的一种手段。“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则认为应把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2)《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把“解决问题”作为目标中的一个具体要素,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看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的现状,我们的学生比较适应用于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算法”学习,不像美国学生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且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显然,“问题解决”对于我们的数学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把“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作为学校“十五”期间的数学课题。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切实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质,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及操作 在整个“十五”期间,我们围绕“问题”、“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教学”这三方面,在理论认识上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上经历了从浅表到深度的过程。 词典上对“问题”的解释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可见“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困难,没有任何困难的数学“问题”不成其为问题,而只是练习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较多的是指一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非良构性的、非标准)或实际应用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一组给定的信息,即关于问题的一系列描述。目标:问题要求的或结尾的状态,解决问题就是要把问题已经给定的状态转换到目标状态。障碍:思维者无法立即找到正确答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变给定的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认为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安排下面的应用问题:梨有26箱,苹果有28箱(以图的形式呈现),小货车一次能装50箱,这些梨和苹果能一次都运走吗?为什么?再比如给出一周内三种书的售书情况,然后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预测一个月内三种书的售出情况,不计算看看最受欢迎的书是什么书?估计一下其中一种书每天的售出本数,一个月每种书各售出几本等等。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可谓生动活泼。问题的内容与呈现形式是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 2、好问题哪里来? ⑴改造问题 按前面对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课本练习中的很多题目只能算是训练性的习题。有时,我们必须对一些习题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问题”。五年级数学书上有这样一类行程问题: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出发,小红每分行65米,小强每分行70米,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我们在学校的一次质量调研中把它改造成: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红和小强从相距8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小红每分行65米,小强每分行70米,4分钟后,小红和小强两人相距多少米?(请你从不同的运动方向去考虑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没有规定运动方向的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运动方向去考虑。第一种是相对而行,算式是800-(70+65)×4。第二种是相背而行,算式是800+(70+65)×4,第三种是同向而行,小强在前,800+(70-65)×4,第四种也是同向而行,小红在前,800-(70-65)×4。这样的改进比一般性习题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紧张度,更能使学生整体把握行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⑵引进问题 学生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引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实际问题更能使学生看到数学的作用,也更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心向。如我们学校的王心洁老师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应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题:前不久在老师住的那幢楼来了三个从外地到宜兴工作的人,小徐、小陈和小周,他们三人合租了501室一套房: 面积 姓名 住房面积 公用面积 小 徐 1号房17平方米 共30平方米(包括客厅、 卫生间、厨房) 小 陈 2号房19平方米 小 周 3号房24平方米 每月租金540元,他们三人该如何分摊房租?写出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学生有的按住房面积的比按比例分配,算式是540×=153(元),540× =171(元),540× =216(元),有的学生是把公用面积平均分配给3人,按27:29:34分配,算式是540× =162(元),540× =17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