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ocVIP

《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胡昌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认识包括燥热伤津,津液不足、水饮内停、水热互结引起的口渴以及疾病向愈时的口渴。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猪苓汤、小青龙汤等。笔者将《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结合加以研究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 口渴 理论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73-01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伤寒论》是中国首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创立了方证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其风格朴实,语言精炼,为后世诸多医家所效仿。在《伤寒论》中有关“口渴”的论述很多,相关条文有50余条之多,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达33条[1]。本文就个人对《伤寒论》中口渴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浅显认识做一简单表述,以期对临床治疗口渴症有所裨益。 1 病因病机与方药配伍 口渴症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六经辨证中的除太阴外的五经。通览《伤寒论》我们可以发现,张仲景将口渴的病因病机大致分为三类,包括:⑴燥热伤津,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白虎加人参汤;⑵水饮内停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五苓散;⑶水热互结引起的口渴,代表方如猪苓汤;⑷疾病向愈时的口渴,代表方如小青龙汤。 《伤寒论》26条、168条、222条,都强调了热盛伤津耗气,气阴两伤时出现的口渴为口燥渴、大烦渴、渴欲饮水,而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之证。大烦渴阳明证也,邪已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故胃中干燥,白虎汤清解阳明之热,加人参生津养阴,而烦渴自除。 《伤寒论》74条、156条、141条中,提到了水饮内停,津液不得输布引起的口渴。74条中因脾不转输引起的水逆;156条中的中焦水湿气化不利引起的痞不解;141条中的表病用冷水浇灌后,使肌肤郁闭,肺气被阻,不能输布津液,轻者不太渴,仅意欲饮水,用文蛤散治疗,若重者口渴明???用五苓散治疗。五苓散解表利水,通阳化气,其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通阳化气。 五苓散与猪苓汤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两方均为利水之剂,对水饮内停之口渴确有疗效,其证相似,但病因病机有别。 《伤寒论》223条、319条中,提到了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引起的口渴。223条为阳明病误下后损伤了肾阴,使津液受伤,阴虚生内热所致。319条为少阴病下利,阴虚有热水气不利之证。故用利水渗湿清热养阴之猪苓汤治之。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入肾、膀胱经,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取其甘淡之性,助猪苓利水渗湿,佐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阿胶之甘咸,润燥滋阴。 《伤寒论》41条中提到的疾病向愈时的口渴,所举咳嗽、轻度气喘、发热、口不渴等,是表邪不解,水饮内停,上逆于肺,肺气不利的主要表现,故当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以病人口渴与否进行疗效判断,因病人本不口渴,为寒饮不化,里无邪热,服药后口渴,乃是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一时津液不足的原因,反映出寒饮得以温化,病有向愈的迹象[2]。 2 典型病例 关于《伤寒论》中口渴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现举例加以说明。 李某某,男,52岁,2010年11月,初诊,患糖尿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进食不多,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而利。实验室检查,尿糖阳性,空腹血糖8.4 mmol/L。脉来大软,舌红无苔。治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白虎加人参汤加味。处方:生石膏40g,知母10g,人参10g,花粉10g,粳米一撮,甘草6g。共服五剂,口渴大减。二诊:沙参12g,玉竹12g,麦冬30g,花粉10g,太子参15g,知母6g,甘草6g。服数十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后以丸药巩固疗效。 王某某,男,18岁,于2009年12月26日以右下腹剧痛,小便不利之主诉入院,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积水。治疗三周未见好转。就诊时下腹部隐痛,腰痛明显,站立困难,小便频急,淋沥不畅,24h尿量不足300ml,颜面及下肢轻度浮肿,精神萎靡,唇红,舌质偏红,苔微黄,脉弦细略数。治以滋化源利膀胱,佐以理气祛瘀不伤阴液,方用猪苓汤加减。处方:猪苓10g,阿胶10g,滑石15g,川楝子15g,茯苓15g,木通6g,二剂。二诊:小便较利,尿量较前增多约一倍,腰痛减轻,但感恶心,脉舌如前。上方加砂仁5g,竹茹10g,瞿麦15g,冬葵子15g,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