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28例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28例
傅于元 和桥顺 赵振新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关键词】 对冲性;额叶;脑挫裂伤;脑疝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12-02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挫裂伤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由于出血量少,早期意识障碍轻,往往行保守治疗,7天左右病员突然伤情变化致迁延性中央型脑疝,常常来不及抢救致严重后果。自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共收治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98例,其中发生迁延性脑疝28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11~72岁,平均37.6岁。受伤着力点以枕部多见,其中车祸伤9例,坠落伤17例。撞击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6h 11例,7~24h 4例。gt;24h 3例。25例有明确外伤史为枕部着力引起的对冲伤,3例着力部位不详,28例均伤后48h内入院。
1.2 临床表现
伤后原发持续昏迷8例,嗜睡、朦胧状态14例,清醒6例。入院时GCSlt;8分8例,9~12分l1例,l3~l5分9例。瞳孔正常28例,烦躁不安8例,精神障碍5例,颈强直3例。全组患者人院后均在密切观察下行保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于伤后7~9d突然出现意识加深,其中单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7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9例,呼吸不规则5例。
1.3 影像学检查
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1~2h 12例,2~4h 8例,4~6h 4例,gt;6h 4例。CT表现为:额叶底部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内有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其中单侧额叶脑挫裂伤12例,双侧l6例。伴少量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骨骨折14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13例;11例示双侧侧脑室额角受压、闭塞,额角间夹角增大,基底池消失,但中线无移位。7~9d后再次复查头颅CT示:28例均表现为环池及鞍上池受压或消失,四叠体池变小或消失,双侧侧脑室明显受压缩小,白质CT值高于正常。无迟发颅内内血肿。
1.4 治疗
对13例单侧瞳孔散大行单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减压窗下界平颧弓,后界达乳突 ,前方至颞尖及额骨颧突,使额叶前外部与底面、外侧裂和颞叶外侧与底面充分暴露。行双额部大骨瓣减压9例,取冠状切口、6孔骨瓣开颅,吸除脑内血肿及失活脑组织,彻底止血,取骨膜或人工硬脑膜行硬脑膜扩大成形术修补硬脑膜,硬膜下置管引流24~48h后拔管;其中3例术中出现单侧脑膨出行单侧额极切除内减压;全部手术病例均弃除骨瓣减压。术中额窦开放病例需在无菌下推开额窦粘膜,以骨蜡密封额窦。保守治疗5例,给予冬眠亚低温、限制入水量、激素、脱水及脑保护剂等治疗;保守治疗5例中,1例因患者家属拒绝手术7天死亡,2例在观察过程中病情骤变,错失手术机会死亡,其余治疗后2例恢复良好。
1.5 预后评估
按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I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IV级:卧床但保留意识。
2.结果
本组死亡10例,其中保守治疗死亡3例,手术治疗死亡6例,死亡率32.1%。死亡病例中,6例死于中枢性神经功能衰竭,2例死于肺炎,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存活18例,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无l例死亡。
ADL分级:I级5例;II级9例;HI级3例;1V级l例。
3.讨论
前额部对冲性脑损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以后枕部着力所致。此类伤可对冲损伤单侧额叶、双侧额叶,也可涉及多个脑叶;常常伴发着力点部位的小脑挫裂伤、跨横窦的后颅凹和枕极的硬膜外血肿;对冲性损伤的解剖学基础是,颅底内面具有凹凸不平的结构;由于惯性,头颅在突然加速,或由运动骤然变为减速状态时,脑在颅内的移动,慢于头颅,致使脑表面与颅腔内表面发生摩擦,造成损伤。婴幼儿,脑组织较软,颅壳也软,不易发生对冲性损伤。
文献报道 外伤性脑肿胀多发生于伤后4~14h,多数患者在伤后72h内出现脑疝。但本组均在伤后7~9d出现意识加深及脑疝,其形成机制可能有:
①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细胞膜系统功能障碍,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钠一钾ATP酶及钙一镁ATP酶等活性降低,出现细胞内高钠、钙超载,导致细胞内水肿、脑肿胀;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裂伤3d后释放多种化学物质,经脑脊液循环至第三、四脑室,作用于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脑血管再一次扩张;
③额叶底部挫伤影响丘脑下部一垂体轴的功能,致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