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人文关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人文关怀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人文关怀 马利伟 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054500 中国人对线情有独钟,就目前考古来看,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彩陶上优美的曲线图案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线的认识和使用的深度。毛笔的发明,可以说明线条已成为我们祖先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也可理解为,正是对线条的独钟才发明了毛笔。毛笔、墨、宣纸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生宣纸的使用,使中国画最终成为中国人醉痴神迷的艺术形式。生宣的特性是“沁”,而要达到“沁”需用水。除了笔、墨、宣纸,水同样重要,以致“水墨画”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就中国画的这些工具而言,决定了中国画是写意而非写实。艺术家关注的是意而非形,为了意,可以弱其形、变其形。中国画讲“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也就是说在画画之前要先有意,意就是想法。经过认真思考,对形体??有神的把握,然后在画画过程中,用形去表现神,最终达到形神兼备。拿韩晃的《五牛图》与门采尔的牛的素描画比较便知。中国画关注的是牛的神态,此图画牛五头,中间一头正面,其余均为侧面,牛的姿势形态不同,色泽花纹各异。五牛均用粗放的笔墨画出,线条粗犷流畅,藏拙于巧,风格古朴,造型准确,形态生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筋骨和皮毛的质感。墨色色彩层次分明,浑厚中不失轻灵,画面活泼生动,绘画是平面的。而西方绘画关注的是型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明暗、色彩、肌理等,追求立体再现。今年英国牛津大学的格里格教授来清华美院讲中国画的临摹问题,其关注的是画家画画背后关于家人朋友的一些事。有一位同学问及画的艺术性的时候,其根本无法回答。可见当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多么的浅薄,在世界上弘扬中国文化任重而道远。对东、西方绘画简单地从使用的工具上划分是不科学的。东方绘画重写意,西方绘画重写实。不管什么工具,重写意的就是东方绘画,重写实的便是西方绘画。比较罗中立的《父亲》与恰克middot;克洛斯的《苏珊像》,他们都属于超级写实主义,一个重写意,一个重写实,东西方的差异一目了然。油画《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而恰克middot;克洛斯的《苏珊像》则是对照片的再现,又千方百计避开个人主观情感,试图用一种客观甚至冷漠的心态来描绘照片中的现实世界。因此,他的写实只是一种纯粹的写实手法,是对对象的真实摹写。西方绘画喜欢把一种技法做到极致。而中国画除了技法,更重技法之上的意,这一点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画的写意性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决定的。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从诗经、楚辞、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文化是写意的,中国人的思维是诗意的。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写意的,包括书法、绘画、戏曲、雕塑、皮影等。 中国画重写意,为了“意”可以不求形似,所以艺术形象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绘画所有的艺术风格皆在这似与不似之间把握。在绘画过程中,意统领笔,要笔笔生发,自然天成,忌刻意。墨、水与宣纸的完美结合,能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过程是畅意的,比结果更具意义。中国绘画是关注过程的艺术,每一个过程,艺术家的身心都会达到一个不同的境界,中国艺术家乐此不疲。这个过程在西方人看来无法理解:中国艺术家用毛笔、用线反复画那些相似的东西,意义何在? 从元代开始,随着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文人画兴起,“诗书画印”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由于文化的介入,使中国画有了较强的人文关怀。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的人生寂寞可以用他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还有一个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的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再看郑板桥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欣赏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卫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  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