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docVIP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制化建设也日益正规。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萌芽期 ? 一 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 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在“古今之争”中,圣萨尔兰、夏尔·贝洛、封特奈尔、圣·艾弗蒙等“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J.A.施莱格尔的《莎士比亚和安德列阿斯·格里夫斯之比较》、莱辛的《汉堡剧评》、A.W.施莱格尔关于欧里庇得斯和拉辛笔下有关菲德拉题材比较研究的文章。在法国,孟德斯鸠曾比较不同节奏语言的诗歌,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制订出总体文学诗歌格律的理论。伏尔泰则写了《论史诗》一文,采用比较古代和近代各个国别文学中史诗类型的方法,以提炼史诗类型的本质因素,从而综合制订出总体文学史诗类型的理论。狄德罗的《理查逊颂》则把英国的理查逊与法国的拉辛相比较。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在拉辛、莎士比亚等的比较中批驳古典主义,鼓吹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并初步确立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原则。 在这个时期,还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 一位是被梵·第根誉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斯达尔夫人。她的《论文学》、《论德国》对后来法国的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她提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因为殷勤待客人只会对主人有利。”(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7 ③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67(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3 ? 二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萌芽 比较方法在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中早已有之。像孔子对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区分,荀子明道、征圣、宗经三义合一的文学观,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汉文化圈内各种特质的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激发了人们本能的比较思维。然而这种一国文化之内的文学比较,我们不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的萌芽。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史书便开始大量记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往来。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这样的记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转引自:道安.比丘大戒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