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田波(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卫生院 吉林辽源 136200)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
1. 感染邪毒 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丹皮、赤芍凉血活血。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2. 外感 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营卫不和,或正直暑令,卒中暑邪,亦可致发热。临床表现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方药: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苏叶、防风、荆芥、甘草。方中: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荆芥、防风、苏叶疏风解表。甘草和中。共为养血解表之剂。若证见身热,眩晕口渴,头痛恶心。应该用: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白术、天冬、干姜、陈皮、黄芩。重症加附子。
3. 血瘀证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临床表现: 由于产后恶露当下不下,或下之甚少,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气机不畅,故恶露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血阻滞,津液不得上承,故现口燥而不欲饮。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为血瘀之证。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灸甘草、丹皮、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之退热。
4. 血虚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临床表现: 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治法:???血益气,和营退热方药: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补气。如午后热甚,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之征。宜滋阴,清热,养血。方药: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加青蒿鳖甲增其滋阴清热之功; 产后气血虚损,阴盛则乍寒,阳盛则乍热,阴阳相乘,则或寒或热,要辨证治疗; 产后寒热往来,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数。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 产后虚弱,寒热如疟,食少,腹胀用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陈皮、川芎、白芍。产后阴阳不和,乍寒乍热,恶露未尽用当归、白芍、川芎、人参、干姜、甘草; 产后脉弦少阳,寒热往来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地、栀子、枳壳、大枣; 产后恶寒壮热,口中生疮,干呕,困乏闷绝用人参、独活、白鲜皮、葛根、防风、竹茹、远志、伏神、白蔹、元参、竹沥; 产后乍寒乍热,全身发热,肋心烦闷用知母、白芍、黄芩、桂枝、甘草。
参 考 文 献
[1]《内经.素问》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
[2]《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张氏医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医宗金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