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性光辉贵自省生命责任勇承担——鲁迅《风筝》和郑振铎《猫》相同点探微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人性光辉贵自省生命责任勇承担——鲁迅《风筝》和郑振铎《猫》相同点探微
◆ 任建红 山东滨州市阳信县鲁北英才学校 251800
摘 要:鲁迅先生的《风筝》和郑振铎先生的《猫》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相同之处?两文应该是两位先生自觉地遵循某种思想,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这一思想的产物,都体现出两位先生对往事、小事一丝不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都写到了施暴者的蛮横粗暴;都写到了受虐者自认该罚,毫不抗争;都写到了当仁不让的自省与承担。
关键词:相同点 比较 自省 承担
鲁迅先生的《风筝》和郑振铎先生的《猫》都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虽说一个被选入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单元,一个被选入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单元,但两篇文章均创作于相同的年代(1925年),从不同角度解读都同样的意蕴丰富,都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文章结尾都留下了无尽的悲哀与沉痛的反思。二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相同之处?笔者试着对两文进行了一些比较。
两篇文章都体现出两位先生对往事、小事一丝不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野草》。发表《风筝》前,鲁迅先生已结集出版小说集《呐喊》。郑振铎先生的《猫》同样写于1925年,发表于该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后来被收入作品集《家庭的故事》中。《猫》是郑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风筝》通过追忆“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自己“精神的虐杀”的行径进行了深刻反思。《猫》通过写“我”凭个人好恶,偏听偏信,对遭到怀疑的第三只猫用木棒追打,致其逃离家门。两篇文章都体现出两位先生严于自省,知错必改,之所以如此的不约而同,除了两位先生人格崇高外,和他们所受的“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的思想影响也有重要关系。
两文都写到了施暴者的蛮横粗暴。《风筝》中弟弟躲在小屋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便“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踏扁了”,“我”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
《猫》中“我”认定第三只猫嘴里正在嚼一只芙蓉鸟的腿,“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而“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两文中的施暴者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无所顾忌,理直气壮。两位先生笔下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无疑在告诉我们,依靠自己的强势暴力进行“快意”的惩戒往往只会伤害无辜。
两文都写到了受虐者自认该罚,毫不抗争。《风筝》中的小兄弟偷偷地做风筝,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落后的观念连儿童也给支配了。小兄弟一旦被兄长发现,“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只是默默地忍受,不敢抗争,除了“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没有一句抗辩的话。《猫》中的第三只猫面对男主人无来由的棒打与驱赶,只是“很悲楚地叫了一声lsquo;咪呜!rsquo;便逃到屋瓦上了。”后来,无家可归的它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受虐者的逆来顺受使施暴者肆无忌惮,恣意妄为,让人读后悲从中来。由两文这一处的相同看,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都需要进步的、科学的思想来充实头脑。
两文都写到了当仁不让的自省与承担。《风筝》中有承担:“我”没有因为自己现在已到中年、时间相隔久远而自我原谅,没有因为自己先前的做法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而自我宽恕,没有因为自己先前的动机是好的就不了了之,没有因为小兄弟的忘却就释然于怀,“我”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得沉重着”。《猫》中有承担:“我”反复诉说,“心里十分的难过”,“我”的“没有判断明白”“妄下断语”以及“暴怒”和“虐待”都变成了“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最后决绝地付诸行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也 许有人以为两位先生的反省有些矫情,太过小题大作,为了区区小事如此大费精神似乎大可不必。笔者以为,我们平常人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刻反省、勇于担当的精神,因此我们的精神触角才不能够长远的伸展,我们的心灵也由柔软而变得冷酷和坚硬,我们最终不能成为精神的贵族。或许,两位先生的自省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宽厚情怀使他们才能够见微知著,遗留华章烛照后人。或许,两位先生的伟大,就是由这种看似谦卑的自省而开始起步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6。
[2]倪江 著《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3]熊芳芳 著《语文不过如此》.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1。
[4]刘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