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辨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辨析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俗语的概念、来历,罗列了部分耐人寻味的俗语,重点分析了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字面意思及比喻意思;辨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本来面目”及其原因;罗列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同意俗语,扩大读者俗语眼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俗语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辨析 俗语,顾名思义,约定俗成的语句。俗语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俗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概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属于经典语言。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 “俗语”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middot;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曰:lsquo;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rsquo;云。”用“俗语”来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俗语”一词,由刘向和班固正式开始运用。刘向《说苑middot;贵德》和班固《汉书middot;路温舒传》曾经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故俗语云:lsquo;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rsquo;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 生活当中,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俗语很多,诸如“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繁华的街道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棺材不落泪”,“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头无人问”,如此等等,既通俗,又形象,还概括。常用俗语,给人一种有文化的感觉,一种语言丰富的感觉,甚至还不乏风趣幽默之感。 说到俗语,有这样一个谜语:婴儿当诱饵(打一俗语),婴儿就是孩子,用孩子当诱饵的俗语,稍加思索,就会知道谜底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表面意思是要想达到套住狼的目的,就必须得以舍得孩子为代价。咋一听,觉得不符合常理,孩子和狼孰轻孰重显而易见,用孩子作为诱狼上钩的食物,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得不偿失啊。再说了,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是人。 有人把“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解释为“用小孩的哭声来引诱狼入圈套,舍不得让孩子哭就引不来狼上套!” 好像有相应这么个笑话:有一户人家住在大山里,晚上小孩哭个不停引来了一匹狼,妇人对小孩说:“再哭把你丢出去喂狼!”小孩吓得不敢吭声。过了一会小孩又哭起来了,妇人如法炮制。狼一直等在门外,等着妇人把小孩扔出来,可是等到天亮也没见妇人把孩子扔出来,狼气愤地说:妇人说话不算数。这笑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俗语应该是“舍不得孩子哭就套不住狼”。但是,我们知道捕鸟其中有一种办法是,给筛子底下放一把米粒,用拴着绳子的木棒撑起筛子,人在老远看鸟进了筛子啄米粒,就赶紧把绳子的一端猛一拉,鸟就被扣到筛子里了。捕鸟舍的是米粒,是食物,而非一种声音。同样的道理,套狼舍的是孩子,不是孩子的哭声。简单地把“孩子”理解成“孩子的哭声”,从语法上讲也是不对的。很显然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符合常理,“舍不得让孩子哭就套不住狼”又牵强附会,那么这一俗语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 据查资料,原来“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来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想套住狼,就要不怕跑远路,不怕费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陕西、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方音中“x 、h”不分,都把“鞋子”读成haizi,与“孩子”同音。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化蜕变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二是因为狼生性狡黠,蒲松龄在《狼》中有描写,两只狼竟然跟屠夫斗智,给屠夫下套,一只假装睡觉,麻痹屠夫;一只假装放弃,袭击其后。幸亏屠夫聪明,才置两狼于死地。狼狡黠的程度可见一斑。狼的警惕性比较强,一旦发现人追赶,它就发挥自己身体健壮,长于奔跑的优点,东躲西藏,所以人为了逮住狼得翻山越岭,得围追堵截,得磨损鞋子,如果舍不得费鞋子就逮不住狼。这才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庐山真面目。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用来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经商的角度讲,就是舍不得投资就没有办法获利;从种庄稼的角度讲,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军师的角度讲,就是诱敌深入;从劳动这个角度讲,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从钓鱼的角度讲,就是舍不得鱼饵就钓不上大鱼; 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俗语有“舍不得金子弹,打不着金凤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的相声演员冯巩在他的相声中还幽默地把它演绎成“舍不得媳妇,套不住流氓”。这些俗语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