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ji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哓风残月。”—柳永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说,欲说还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 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主要成 就为短篇小说。“五?四”时期以《银 灰色的死》、《沉沦》等小说大胆 描写中国留日学生的人生痛苦和情 欲苦闷,真实地表现了五四青年的 时代病著称于世。有一定批判封建 道德的积极意义,也带有颓废情绪。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 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 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 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 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 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8月,郁 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览了故都的秋味,写下 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中多次提到“秋味”。这“味”又是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而不写故都的春?夏?冬呢? 本文的结构脉络? 北京有很多的景点,作者为何要选取文中的这几幅景呢? 作为散文,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课文中第12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显得有必要?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本文作者到底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 秋景图 晨院感秋 落蕊知秋 残蝉嘶秋 暮雨话秋 枣熟恋秋 清 静 悲凉。 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 文 章 的 结 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 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 2 --1 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讨论: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可文中为什 么一再写到南国之秋,甚至宕开笔墨写了一大段 议论性的文字。 以虚衬实,运实入虚 (3—11段)实处落笔 ——以实景寄秋心,显秋味 (2、13、12段)虚处渲染 ——用对比和烘托加浓故都的 深味,深化意境的内涵 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12段的议论则是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第12段议论的作用: 从记叙、描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丰厚的文化底蕴。 香山红叶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颐和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这些都能映照出故都秋的倩影,作者为何避而不写,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 从客观方面讲:作者选取的这些景也都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讲: 1、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2、作家个人气质的的抑郁善感; 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1)和作者个人忧郁气质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生活的十年,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 (2)和作者文艺观,审美追求有关。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3)和当时旧中国黑暗,混乱的环境有关。 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抑或是兼而有之?为什么? 故都的秋 (颂歌) 本文中的悲凉折射着作者对故都、对国家的深深隐忧,在“悲秋”的情绪里深含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这不仅仅是笔下自然景物与作者心境的融合,也是当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