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 念 伪装即扮演、装扮,是用动作和行为来模拟或夸大某种情境或病症的行为。临床上的诈病(malingering)多是诈精神病,而且又多见于司法精神病学领域,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外界不利于个人的处境,摆脱某种责任或获得某种个人利益,故意模拟或夸大精神障碍或伤残的行为。诈病在各种案例中均可发生,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工伤伤残鉴定等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2 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实践中,伪装者多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且智能良好,尤其存在人格障碍或有前科者伪装的较为多见。近年来,随着民事赔偿案件和工伤、交通事故、职业病伤残鉴定案例的增多,鉴定结论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伪装精神疾病的情况屡见不鲜。 影响伪装精神病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对鉴定意义的认知程度和对法律的了解程度;②赔偿或获益意识;③精神损伤程度:无论是智力损伤还是精神损伤,程度越轻,自我保护意识越强,伪装的也越多;④鉴定人员的技术水平。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3 二、伪装精神病的目的 (一)逃避刑事责任 在发生了重大的刑事犯罪以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为了逃避刑事责任而伪装精神病。多见于拘捕未判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作案前伪装者少见。也有的作案前患有精神病,作案时已痊愈,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又装出精神病的表现,或在作案后又装出精神病的表现。 (二)逃避惩罚 我国《监狱法》规定:“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罪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因此,有的罪犯为了逃避劳动、希望做轻工、或到老弱病残监区、队获得更多的照顾、或为了保外就医而伪装精神病。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4 (三)摆脱某种困境 在“文革”期间有的为了逃避政治运动而伪装精神病;也有的为了从艰苦边区调回城市而伪装精神病;个别士兵为逃避战斗或提前退伍可能出现伪装精神病的情况。有的为了推迟庭审,利用无诉讼能力或受审能力为借口,进行非法活动,或推翻不利的供词。 (四)获取某种利益 这种情况多见于与人发生纠纷后、躯体等损伤后或被人殴打后出现了“精神异常”;也有的在原有精神疾病的基础上夸大或延长已消失的躯体或精神症状。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赔偿或加重对对方的处罚等。 (五)推诿某种义务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如有的人明知案情,由于种种原因却不愿出庭提供证人证言而伪装精神病;有的人原订立了合同,利用无行为能力的借口,取消合同中应承担的义务。在国外,有的为躲避服兵役而伪装精神病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5 第二节 伪装精神病的相关医学与法律问题 一、伪装精神病的表现 伪装精神病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伪装者想装什么就装什么。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伪装精神病的临床表现也不断变化。但精神病既然是一种疾病,就有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而伪装者要使周围的人相信他有“病”, “表演”往往过分“出格”,行为举止离奇古怪,常把不同疾病、不同规律的症状拼凑在一起,结果成了一个大杂烩,难于归类。 如果伪装者具有一定精神病学知识和经验,可能伪装得像一些,但要将一个疾病的全貌伪装得惟妙惟肖是很困难的。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7 (二)伪装意识障碍 表现为对实施犯罪行为发生遗忘,说不清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时间、地点、周围人物及过程等。但检查时对答切题,能理解提问内容,能回答一般性问题,尤其对自己有利的问题回答往往准确无误。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8 (三)伪装缄默不语或木僵 这种情况较为多见,也容易伪装。但真正的精神疾病不可能只表现出孤立的缄默症状,通过严密观察常可发现破绽。伪装木僵状态,不语、不动、淡漠、对外界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拒食等,但检查时往往发现与器质性木僵、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及心因性木僵均不相符;经仔细观察常可发现一些矛盾,如对周围环境非常注意、敏感,可秘密进食,舒展身体,并且一般无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等。 2017-12-29 第十六章 精神病的伪装 9 (四)伪装幻觉妄想 伪装者常主动暴露“症状”,如称自己有“幻觉”或“妄想”,并强调其实施的犯罪或危害行为是受“幻觉”或“妄想”的影响,甚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