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
刘珊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
【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但其副作用较多,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证 证型分布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94-0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常累及多系统,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常以明显的口干、眼干、肤干、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2]。
现代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其副作用较多。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古代病因病机
对于燥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见解。《黄帝内经》谓“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东汉bull;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病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也。”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的发病机理。金bull;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bull;病机论》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气衰血少,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皲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燥邪为病,不但有内外阴阳之分,而且外燥和内燥常相互影响,互为交感。明bull;喻昌在《医门法律》对燥邪致病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清bull;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认为内燥之质以阴虚津亏为本,阴虚津亏之源则在于之精血不足。清bull;沈目南立燥病专篇,论燥之病因病机为“然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现代中医经验辨证
董振华[3]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阴虚津亏证,气虚失运证,瘀血内阻证,阴虚夹湿证。王方石等[4]将本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及湿热瘀滞型。陆瑾[5]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气血瘀阻型。杨南陵[6]将本病分为3 个证型: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脾阳虚弱证。陆安康[7]将本病分为5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痰瘀阻滞型。莫成荣[8] 将本病分为4型:阴液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冯建华[9]将本病分为5型:肺胃阴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阳虚型,气滞血瘀型。骆仙芳等[10]将本病分为两型,即肝肾阴虚型与脾胃虚弱型,或挟燥毒内蕴,或兼脉络瘀滞。石瑰芳[11]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两型,肝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朱良春[12]将本病分为3型:燥热内盛,肺胃津伤。脾胃阴伤, 燥热内生。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李贵安等[13]将本病分为4型:燥气伤肺型,脾胃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
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9[14]。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占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0. 5%[1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PSS的患病率为0.33%(圣地亚哥标准)~0.77%(哥本哈根标准)。另外张丽娜等[17]对佳木斯郊区16岁以上成人1000例及过境人员890例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符合pSS分类诊断标准的为11例,发病率为0.58%。
姜迎萍等[18]查阅近10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