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8例偏头痛病因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68例偏头痛病因分析
孙模凤 刘文明(山东省文登埠口卫生院 264406)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145-01
偏头痛(migraine) 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他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女性较男性多发,40岁左右达到高峰。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超过1/2的患者的头痛会影响工作或学习,近1/3的患者可因头痛而缺工或缺课。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2]。由于偏头痛具有反复多发性,很难根治,因此,对偏头痛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选择2000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偏头痛患者168例。其中男70例,女98例,年龄16~72岁,平均45岁。
1.2诊断方法,病史采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诊。
2 结果
168例患者,其中遗传因素15例占8.9%,其中男7例,女8例;饮食因素27例占16.1%,其中男12例,女15例;环境因素35例占20.8%,其中男12例,女23例;情绪和心理因素72例占42.9%,其中男30例,女42例;不明原因19例占11.3%,其中男9例,女10例。
3 讨论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避免诱发因素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3]。
一、外部因素
(1)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证实偏头痛是具有高度遗传性,但这也是偏头痛患者无法人为避免的因素。
(2)环境因素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气味、阴天、冷风、季节交替等都可以诱发或影响偏头痛的发作。这类因素中,很多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偏头痛患者应当多加注意。
二、个人因素
在诸多因素中,相对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界因素而言,个人因素中的情绪、饮食和心理因素等更容易控制和避免。所以更应当注重个人因素的控制,尽量避免和减轻偏头痛的发作。
(1)饮食因素。偏头痛患者应当避免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味精、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干酪、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及葡萄酒等食物以及饮食不规律。
(2)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因素也有重要作用。生气、发怒、情绪不稳等;紧张、应激以及应激释放(周末或假期)、焦虑、烦恼、抑郁等都可以诱发偏头痛。
(3) 其他因素。如头部损伤、过劳、女性生理变化以及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利血平等都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识别和避免偏头痛诱发因素对于偏头痛的预防非常重要。应当广泛开展患者教育,让患者更多更全面了解偏头痛,认识各类诱发因素,鼓励患者认真观察总结自己的诱发因素,加以避免和减轻发作;应当鼓励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条件者可以接受逐步放松训练、生物反馈、音乐疗法及认知行为治疗等;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推拿、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参考文献
[1] 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乔向阳,万琪,杨晓苏,于生元,于挺敏,邹静.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02:65-86.
[2] FukuiPT,GongalvesTR,StrabelliCG,ctal.TriggerfactorsinmigrainePatients.ArpNeuroPsiquiatr.2008,66(3A):494一4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