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病原体检查课件PPT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
评价和检查方法
第二节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第六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临床病原体检查的目的:确定感染的发生和性质;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提供治疗方案;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感染传播。;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一、常见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3、每次采血量为5-10(10-2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 1、中段尿采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采样前须以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出的尿液前段须弃去,而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留于无菌容器中。
;2、导尿管采集尿液:可减少污染,但易引起逆行感染,除非必要,须避免用此方法。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送检。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3、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病人耻骨上皮肤消毒后,以无菌针筒作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厌氧菌培养或中段尿采集困难的婴幼儿。;(三)粪便 ; (四)痰液-最常见的呼吸道标本 ;3.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和处理,最好不超过1小时,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导致检出率则明显下降。另外上呼吸道存在正常菌群,在采集标本与结果分析时应予考虑。;(五)脑脊液等无菌体液;(六)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二、标本的质量评估标准:;三.临床病原体检查方法;第二节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抗菌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重点监测耐药菌株
(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球菌(VIS)
(2)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肠球菌(HALR)
(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葡萄球菌(VRS)
(4)耐青霉素G的肺炎链球菌(PRP)
;(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 lactamases 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6)持续高产染色体Ι型β-内酰胺酶(AmpC)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
(7)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
产生灭活抗生素的水解酶和钝化酶
细菌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
细菌膜外排泵出系统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1)手工试验 1.纸片扩散法(S,I,R)
2.稀释法(MIC)
3.E test(MIC)
(2)自动仪器 Vitek,Microscan,
Phoenix
(3)分子试验 PCR直接检测mecA基因; K-B 法;;(二)药敏试验的结果解释;敏感(S):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即该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推荐剂量(常规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疗。其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必须低于临床上该种抗菌药物的常规用量。;中度敏感(I):测定菌能被测定药物大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在测定药物浓集部位的体液中被抑制。其细菌对这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性通常低于敏感菌,中度敏感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或高于常规剂量也可有临床疗效。
;耐药(R):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感染菌对该抗菌药物治疗不发生反应,即使加大剂量或药物浓集部位也不发生反应。
;
对所有?内酰胺类及与酶抑制剂的复合剂耐药并对氨基糖甙类、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多重耐药。治疗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
;1.CTX/CA比CTX抑菌圈或CAZ/CA比CAX 5mm即为阳性
2.若ESBLs阳性,对青霉素类、所有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菌素耐药
3.主要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生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一、细菌感染
1.检测细菌或其抗原:直接涂片镜检、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
2.检测抗体
3.检测细菌遗传物质;二.病毒感染:
1.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光镜检查特征性病毒包涵体,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2.分离培养:活细胞培养-临床不常用。
3.血清学检查:临床常用,如HIV检查等。
4.核酸杂交和PCR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三.真菌感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