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问诊

* 三、问诊 定义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一、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了解一般情况,可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可有不同的生埋状态和不同的病证,如麻疹,水痘,百日咳多见于小儿;青壮年患病以实证多见;老年人体弱久病以虚证多见,妇女除一般疾病外,还有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长江以南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蚕桑地区则多见钩虫病。矽肺、铅中毒、汞中毒与职业病有关。 二、主诉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感到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 四、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既往病史可能与现在所患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分析病情的参考依据。 某些疾病有传染性和遗传性,询问家族病史,有助于诊断。 五、问现在的症状 就是指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相关的全身情况。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机体的阴阳盛衰及病属外感或内伤的重要依据。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细辨又有恶寒、恶风、畏寒、寒战之别。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则缓,常较恶寒为轻。畏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则能缓解。寒战是指患者恶寒严重,而伴有全身发抖。 热即发热,是指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但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是指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伴有手足心发热)、骨蒸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一般来说,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感受寒邪,多见恶寒;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感受热邪多见发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1、恶寒发热: 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可见少阳病或疟疾。 3、但寒不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4、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 壮热:高热、口渴,尿赤,为里实热证; 潮热: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 为阴虚内热证。 低热:阴虚或气阴两虚证    (二)问汗 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点。 1、表证辨汗: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 2、里证辨汗: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高热大汗里实热证。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 3、局部辨汗: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1、问疼痛部位: 头、身、胸、胁、腹、少腹、腰、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疼痛或不适反应不同脏器的病变。 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 实证疼痛,多由邪气壅盛,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所谓不通则痛,其疼痛剧烈,痛而据按。 虚证疼痛多由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所致,所谓不荣则痛,其痛势较缓,痛而喜按。 (三)问疼痛 (1)头痛,以后头部、枕部为重,连及项背,为太阳经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经病颞侧头痛、偏头痛,为少阳经病,巅顶痛牵引头角,为厥阴经病。   (2)胸痛:伴发热咳喘,咳痰多为肺热;久病胸痛反复发作,多为胸阳不振,夹有气血痰饮瘀阻。   (3)胁痛:多为肝胆病变。   (4)脘痛:上腹部剑突下疼痛 (5)腹痛:多为脾胃病变   (6)腰痛:多属肾虚。   (7)四肢痛:关节疼痛 多为病邪阴于经脉。 2、问疼痛性质 冷痛:怕凉,痛剧,多为寒证; 灼痛:怕热,红肿,多为热证; 胀痛:时重时轻,多属气滞; 重痛:酸困、肿胀、多为湿证、 刺痛:剧痛、痛有定处,持续痛,多属血瘀。 隐痛:疼痛较为缓和,连绵不止。多为精血不足,筋脉失养。 疼痛胀满,持续不解,疼痛据按,多为实证; 时痛时止,疼痛喜按,多为虚证; (四)问睡眠 睡眠长短、入睡难易、是否易醒、是否多梦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