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
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
王小利 郭振 段建军 周志刚 刘彦伶 张雅蓉
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省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目的】不同保护机制的有机碳由于稳定性的差异, 表现出不同的肥力效应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贵州省主要水稻土类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 为区域稻田土壤固碳潜力评估和地力提升技术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贵州省黄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 (始于1995年) , 采集2006—2014年间5个偶数年份不施肥 (CK) 、单施化肥 (NPK) 、单施有机肥 (M) 、低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 (0.5MNPK) 和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 (MNPK) 5个处理的土样, 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法和碳氮分析仪, 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及未保护 (即游离活性) 、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和生物化学保护4个有机碳组分的含量, 并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与不施肥 (CK) 及单施化肥 (NPK) 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 (M、0.5MNPK和MNPK) 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 (P0.05) , 总有机碳提升15%—39%, 其中以常量有机无机配施 (MNPK) 的提升幅度最高。拟合分析发现, 2006—2014年间, 4个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 除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外, 其余组分有机碳有机肥处理的线性增加趋势比单施化肥 (NPK) 处理更为明显, 不施肥处理随时间无明显变化。施用有机肥 (M、0.5MNPK和MNPK) 处理的土壤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的年均增加速率和增幅均高于不施肥 (CK) 及单施化肥 (NPK) 处理, 总有机碳的年均增加速率分别为不施肥 (CK) 及单施化肥 (NPK) 处理的1.5—1.6倍和3.5—3.7倍。游离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58%—63%) 是其他组分的3—14倍。【结论】未保护游离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总有机碳的最大部分, 且对施肥响应最敏感。常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最有效模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性水稻土; 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作者简介:王小利;E-mail:xlwang@。
作者简介:段建军;E-mail:djjwxl@126.com
收稿日期:2017-05-10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361064
The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Yellow Paddy Soils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WANG XiaoLi GUO Zhen DUAN JianJun ZHOU ZhiGang LIU YanLing ZHANG YaRo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Tobacco Quality Research in Guizhou Province;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Objective】The organic carbon of different protection mechanisms showed different fert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stability. The study of th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yellow paddy soils (main type of paddy soils in Guizhou Province) on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