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与传统文化8
史学与传统文化8
三 徘徊在义理与事为之间:
经史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经与史,或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共执学术界之牛耳的
“显学”。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它们位居甲乙,我中有
你,渊源互接,难分难舍,从而共同担负起传统政治下体用之
学的重任。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学术氛
围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变化万端、纷
繁复杂的特点。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又在很大的程度
上影响到传统史学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详细地分析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里经学与史学之间关系的演变,并进而探讨这种演
变对中国史学所产生的影响。
从史附于经到经史分途
经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官僚士大夫,对以孔子为代表
的、经过官方法定的儒家书籍的阐发和议论。虽然早在先秦时
期的《庄子》一书中就有“六经”之名;但是,具有后世那
种意义上的经学,则是西汉中期以后的事。故而,在汉代以前
的学术中,有史学而无经学。这是“史先于经”的时代。
①《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又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详请参阅本书第二章相关部分。
第 49 页
西汉建元六年(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至此,战
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宣告结束,中国传统学术进入了
“儒学独尊”的时代。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学术氛围之下,整理儒家
典籍,并根据最高统治者的现实政治需要来阐发、疏解这些典籍
的思想要义,遂成为一时风尚“。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中国传统社会的“绝
学” 经学,由此而蓬勃发展起来。儿宽“见上,语经学,上悦
之” 所谓“悦之”,正表明经学适合了皇帝的口味。汉代的卫贤、
匡衡、贡禹、薛广德等人皆因通经术而位至丞相、御史大夫。正如
经学家夏侯胜所说的那样:“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
耳。这样,经学不但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经世治国
的典章方略,而且还是断案决狱的法典、判断是非的标准。汉儒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诗经》当谏。甚
至在庙堂之上,也每每以儒家经义折中是非。对此,清人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卷二《汉时以经义断事》条中,举证最详。兹不妨引
录一段“:汉初法制未备,每有大事,朝臣得援经义以折中是非。
如张汤为廷尉,每决大狱,欲传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春秋》者,补廷尉史,亭疑奏谳。儿宽为廷尉掾,以古义决疑狱,
奏辄报可。张敞为京兆尹,每朝廷大议,敞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
①《汉书董仲舒传》。
《史记儒林传》。
《汉书儿宽传》。
④《汉书夏侯胜传》。
第 50 页
报是也。今见于各传者:宣帝时,有一男子诣阙,自称卫太子,举
朝莫敢发言,京兆尹隽不疑至,即令缚之,或以为是非未可知,不
疑曰:‘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
先帝,已为罪人矣。’帝及霍光谓之曰:‘公卿当用经术明大义
者。’匈奴入乱,议者遂欲举兵灭之。萧望之曰:‘《春秋》,土侵齐,
闻齐哀侯卒,引师还,君子善其不伐丧。今宜遣吊问,则四夷
闻之,咸服中国之仁义。’宣帝从之,呼韩邪单于遂内属。
??”从国家的内政到外交,都得援引儒家经义来折中是非,
据以决断,说明经学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已日益密切地结合起
来,处于当时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地位。
在这种儒术独尊、经学盛行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气氛下,产
生很早并已有着多方面成就与建树的史学,也毫无例外地成了
经学的附庸。战国初年成书的《左氏春秋》到汉代变成《左氏
春秋传》,便是史学依附于经学的明显例证。因为,这一称谓
的改变,不仅意味着经学的独尊,而且表明史学著作已成为儒
家经典的注脚。至此,史学已失去其作为一门独立学术的地
位。
在这期间,司马迁写出了著名的《史记》。该书虽然创造
了史书编撰的新形式,但是,作者所表现出来的著述精神却依
然是上继《春秋》的。至于《汉书》,班固在其自叙中更是明
确表示,它“傍贯五经,上下洽通” ,这一点也正是他撰写《汉
详请参阅本书第二章及雷家骥:《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第二
章。
②《汉书自叙》。
第 51 页
书》的经典意义所在。这种浓厚的儒家经典意识,表现在《汉书》
的诸志、表之中,亦更为强烈。这样,一方面历史著作被视为儒家
经典的注脚;另一方面,历史研究的目的也完全被局限到对儒家
经典的继承、弘扬和发挥这一经学范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
术界自然没有单纯的史学可言。这是史学依附于经学的阶段。史
学对经学的这种依附关系,反映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是历史
著作或附骥于《六艺略春秋类》之后,或寄著在《诸子略儒家
类》之中。
史学对经学的这种依附关系,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微妙的
变化。大约在东汉的桓、灵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