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出血的相关护理12月PPT
附:如何与失语患者沟通 1.说话时用短而清楚的句子,速度比正常缓慢一点。 2.鼓励说话,不要强逼,发问时用简单直接的问题,使病人能答“是”或“不是”。 3.对于有严重沟通问题者,可以用手势及面部表情表达你的意见,亦可鼓励病人用手势去沟通。 4.每次与病人交谈时,要给予足够时间让他思考、组织说话内容。 5.用他熟悉的名称及术语跟他交谈。 4吞咽障碍指导 4.1舌肌、咀嚼肌运动 未出现吞咽反射情况下,先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先让患者张口,将舌尽量向外伸出, 然后将舌缩回,闭口作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 ,然后将舌送回原处,以磨牙咬动10次。 4.2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 具体方法是用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患者做吞咽运动。对咽部进行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促进吞咽力度,每日3次。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内二科 杨淑英 脑出血的新进展 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是构成脑出血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 2.其他 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血液病等。 (一)病因 糖尿病 高血脂 冠心病 吸烟 肥胖 活动少 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 血压骤升 薄弱的脑动脉破裂 脑血肿 颅高压 ? 脑组织 缺血、 缺氧、 坏死 用力、情绪激动时 脑出血的最主要病因 危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常在情绪激动、用力时发病。 50%头痛并剧烈。 2.发展快,几分——几小时达高峰。 (一)临床特点 (二)常见的脑出血的先兆症状: 1 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2 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吐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3 暂性视物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4 突然感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 1.内囊区:主要表现为“三偏征”, 部分病人可呈“凝视病灶”状。 2.脑干:表现为眩晕、复视、呕吐,交叉性瘫痪,“凝视瘫肢”。大量出血时昏迷,双侧瞳孔呈针尖样。 3.小脑:表现为枕部剧痛,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频繁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三)神经系统表现 (三)神经系统表现 4.丘脑出血: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 5.桥脑出血: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瘫,称为交叉性瘫。 三、检查及诊断 1.CT★:首选检查。 2.MRI:敏感性更高。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及脑血管炎等病。 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呈洗肉水样均匀血性,压力升高。 (一)检查 发病后CT即可呈高密度改变 (二)诊断 多在动态下发病 症状迅速加重有神经定位体征 一般有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不平稳、颅高压 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四、治疗要点 1.甘露醇: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 2.速尿:常与甘露醇合用增强脱颅压效果。 3.其他: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作用较弱,但很少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当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时,可以只加强观察,不必急于降血压。 (三)外科治疗 大脑半球出血量在30ml和小脑出血量在10ml以上,都可以考虑手术清除血肿。手术宜在发病后6~24h内进行。 (二)慎重降血压 五、护理诊断/问题 1.意识障碍 : 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 2.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意识障碍、偏瘫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压疮、肺部感染等 六、护理措施 ★ 急性期的护理 急性期的护理 1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翻身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30度,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2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变化。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既保证有效的灌注压,又防止由于血压高引起出血。 3 吸氧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头冰袋可降低头部温度,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