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维共振”艺术.docVIP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维共振”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维共振”艺术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维共振”艺术 林朝东 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   为了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高师生互动效果,从而保证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笔者在三十年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坚持“思维共振”艺术,收效明显。   何谓“思维共振”?这就得从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概念说起。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的振动,称为“同频共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同一频率时,双方的思维就会相互呼应、相互促进。“思维共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引发“思维共振”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不妨从下述四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自觉思考,示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他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思维活跃,才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因此,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笔者在备高一《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内容时,发现“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表述与前面“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对外政策”的提法有所不同,于是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由于这一问题既在课文理论之中,又在学生意料之外,因此既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在如何钻研课文、怎样善于发现问题等方面给他们以示范引导,由会读到会思、会问,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其次,尊重主体,民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方是教师的教,另一方是学生的学,教为学服务,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刻苦钻研、勤奋思考,从而创造师生之间的“思维共振”。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把课堂塑造成学生的舞台,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针对社会学科理论的多元性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争议性,教师尤其不能搞传统的“一言堂”,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只允许有一种结论。在当今条件下,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多开展课堂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深入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互评互教来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笔者在高一《经济生活》教学中,曾组织学生就“传销”活动展开课堂讨论。虽然一开始学生观点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偏激之辞,但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却都渐趋辩证、统一;之后笔者再作总结,促成学生理解、认同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切合实际,恰当设疑。我国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但问题的提出必须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之具有适度的困难水平,既不能使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深不可攀,要在一定的认知冲突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熟悉青少年的思维活动规律,这是“思维共振”艺术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要充分认识中学生长于直观而疏于理性的思维特征,在教学中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尽量多创设情境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于通俗见深奥,化平淡为生动,缩短学生和所学理论的距离。笔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反对拜金主义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以下材料:甲同学在暑期到县图书馆打工,帮助编目录,工作20天,收入600元;乙同学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二位进城看病的农民问路,坚持要了5元钱才给他们指明去医院怎么走。然后问学生:你对甲、乙两同学的做法评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由于这样的提问具体通俗,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因而能较好地帮助同学通过比较认清物质利益与拜金主义两者的本质区别。   第四,铺垫情感,引发共鸣。情感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昂的热情会引发人们思维的活跃,激发人们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情才能达理,师生之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所以,能晓之以理必须由动之以情相辅佐,思维共振也必然要求情感共鸣。但教师和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经验的差异,两者的沟通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力量,以自己之爱唤起学生之情,以自己之感启迪学生之悟,才能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达到思维共振的境界。笔者在高二《思想政治》“实现人生价值”部分的教学中,请学生以低沉、深情的语调朗读邓颖超同志那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