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晕针的原因及预防处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患者晕针的原因及预防处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患者晕针的原因及预防处理 刘 微(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2-0266-02 【关键词】 晕针 预防 处理 晕针就是由于心理因素致使血管床扩张,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脑部供血流量暂时减少,而发为晕厥。 1 晕针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 在接受注射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 1.2 体质因素 空腹或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时,患者抗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1.3 病理因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1.4 患者体位 采取平卧位注射时,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发生晕针患者均坐位姿势下接受注射。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1.5 疼痛刺激 注射时药物局部刺激产生疼痛,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青霉素、B族维生素)或反复多次注射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1.6 年龄对疼痛敏感性的差异 老年人因生理因素机体各种反应反射降低,痛阈相对降低,因而晕针发生率低。 1.7 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导致晕针,比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 临床表现 晕针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 min(分钟):①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欲呕;四肢无力症状。②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支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③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乏力;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 晕针与药物过敏反应的鉴别:药物过敏反应常伴有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连,喉头水肿等,而晕针反应为一过性,2~4分钟可自行恢复,适当处理后继续用药,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3 预防与处理 3.1 预防 ①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或播放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②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以平卧位为宜,勿在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注射。③熟练掌握操作手术,注射应准确,操作应轻柔,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或增强患者紧张害怕心理。同时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注意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且进针要深。 3.2 处理 发生晕针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缓解;安慰患者,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可采用1人抱,2人抬或平车搬运患者,以免固体位关系加重脑部缺血使晕针加重。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部病症等意外,对个别过敏体质患者应做好应急措施,准备好急救药物??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参 考 文 献 [1]李丽娟,杨丽全,柯颖,吴桂娥.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贯穿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中华护理教育;2007. [2]陈倩,丘丽冰,邓慧敏,杨伟文,林煜文.提高实习医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探索.西北医学教育;2006. [3]王明香.从护理投诉原因看护患关系.中国全科医学.2004.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