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猩红热-初
1
Three Days to See
GEC Program
2
猩 红 热 Scarlet fever
3
重点内容
感染后出现的三种病变的发病原理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诊断依据,与金葡菌感染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措施
4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5
概述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猩红热为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则发生皮疹,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
6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0.6~1.0μm,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无运动力、芽胞或鞭毛。在含血的培养基上易生长,产生完全溶血( β型溶血)
按其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类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U(无I、J)19个组。
A组是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
8
9
分类
菌落特征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
灰色、针尖状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α溶血)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
灰白色、细小菌落、周围有宽大透明溶血环( β溶血 )
丙型(γ)链球菌
灰白色小菌落、无溶血环
链球菌在血平板上菌落特征
10
病原学
该细菌有M、R、T 、 S四种表面抗原,与疾病有关的是M蛋白。
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具免疫毒性作用。
链球菌产生的脂壁酸对生物膜有高度亲和力,可使其粘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致病力来源细菌本身及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
11
病原学
致热性外毒素能致发热、猩红热皮疹及化脓等,还可抑制吞噬系统功能,影响T细胞功能及触发Schwartzman(内毒素出血性坏死)反应。
O及S两种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和血小板、损伤心脏的作用。
毒素:致热性外毒素(红疹毒素)、链球菌溶血素
12
病原学
蛋白酶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streptokinase)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hyaluronidase)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链道酶(脱氧核糖核酸酶)能裂解DNA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
血清混浊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13
理化性质
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但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14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排菌量大且不被隔离,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感染,后者称为“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15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
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对不同型的链球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抗红疹毒素的免疫力较持久,但由于红疹毒素有4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外一种仍可再发病。
近年猩红热轻型较多,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后免疫不充分,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
16
流行特点 全年均可发病,以温带、冬春季发病较多,5~15岁为好发年龄。病死率不足1%。
近数十年,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渐趋轻症化。综合北京的资料:临床表现为脓毒型和中毒型者在13年间由35%降至不足2%。
轻症化原因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敏感的抗生素广泛应用及长时间外界环境作用,引起链球菌变异;
②早期应用抗生素致使链球菌很快被抑制或杀灭,控制了症状进一步加重。
17
山东省1963年~2005年猩红热发病情况
发病人数
发病率(/10万人)
构成比(占19种乙类传染病%)
1963-1969
17266
4.29
0.11
1970-1979
84373
12.32
0.23
1980-1989
21595
2.83
0.44
1990-1996
6413
1.07
0.92
1998-2005
5013
0.70
1.47
预防医学论坛 2007年5月第13卷第5期
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疟疾、流感、麻疹、痢疾、流脑;90年代为病毒性肝炎、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乙脑;近5年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伤寒、猩红热。
18
猩红热发病例数统计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年第 20卷第 5期
全国 2003~2008年猩红热流行动态分析
猩红热发病数趋势图
19
全国 2003~2008年猩红热流行动态分析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年第 20卷第 5期
不同年龄段儿童猩红热发病数比较图
发病数性别比较图
20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A组溶血链球菌在人体内蔓延与临床疾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