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水肿、黄疸.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疼痛、水肿、黄疸

全身性疾病 感染 高血压 中毒 其他:尿毒症、肺脑、贫血、SLE、月经期和绝经期、中暑 神经官能症 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扩张、收缩、牵拉挤压 脑膜因素:受到刺激、牵拉 神经:具有痛觉的颅神经(5、9、10)和颈神经刺激、挤压 牵拉 头颈部肌肉的收缩 五官、颈椎病变 生化因素 内分泌紊乱 神经症 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头痛部位 程度与性质 出现与持续的时间 加重、减轻或诱发头痛的因素 伴随症状 剧烈呕吐 眩晕 发热 慢性进行性 视力障碍 脑膜刺激症 癫痫 神经症 问诊要点 起病情况 伴随症状 其他系统疾病 职业特点 治疗反应 水肿 定义: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 肿胀称为水肿。 分类: 全身性 局部性 水肿-发生机制 组 毛细血管小A端 织 毛细血管小V端 间 隙 保持血管内外液体动态平衡的四个要素: -毛细血管静水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间隙机械压 -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 * 疼痛 孟申 疼痛的发生机制: 致痛物质 神经末梢兴奋 痛觉感受器 传入 脊髓后根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中央后回 N节细胞 内囊 第一感觉区 定位 头面部痛觉 三叉N丘脑束 脊髓丘脑束 三叉N丘脑束 脑桥 不同组织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例如: 皮肤:戳刺、切割、挤压、烧灼 胃肠: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 骨骼肌:缺血、坏死、出血、肌肉痉挛 心脏:缺血 动脉:穿刺、剧烈搏动、颅A炎、A血栓 疼痛的特点 皮肤痛:定位明确 尖锐刺痛(快痛)由Aδ纤维传导 直径6- 8μm 烧灼样痛(慢痛)e类纤维传导 直径2-4μm 内脏痛:定位不明确,疼痛的边缘难以确定 内脏病变的四大特点①疼痛 ②相应脊髓N节段的皮肤部位痛觉过敏 ③植物N反射:出汗、竖毛、血管收缩 ④躯体反射:肌防御反射 内脏痛的N传导:交感神经 骨盆区、食管、气管-迷走神经 内脏痛的适宜刺激:①突然的牵拉和扩张 ②痉挛或强烈的收缩 ③化学刺激 ④机械性刺激 ⑤炎症刺激 牵涉痛: -指痛觉被牵涉到由相应的脊髓后根所支配的皮肤 区域 - 起源于内脏的疾病的痛觉产生疼痛感,定位于 体表,且位于远离患病脏器的部位。 -牵涉痛的扩展取决于痛觉冲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强烈持久的疼痛 经传入神经 引起相应脊髓节段感觉神经元的兴奋 产生同一节段神经支配皮肤的疼痛 胸痛-病因 胸壁疾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纵隔疾病 腹部疾病 发生机制 致痛因子:缺血、缺氧、炎症、肌张力改变、肿瘤浸润、组织 坏死等。 传入途径:胸部感觉神经 ①肋间神经感觉纤维 ②支配心脏和主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 ③支配气管和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纤维 ④膈神经的感觉纤维 心肌缺血 心脏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