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囝工程热物理学会 传热传质学
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073084
U形管复合换热器传热和振动特性分析
杜文静’程林‘田茂诚朱新军刘文
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济南,250061
联系电话:0531.mai{:wjdu@sdu.edu.cn
摘要:本文以山西某热IIl』‘用u形管复合管壳式换热器为例,以其传热性能和振动特性为研究对象,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这种换热设备的传热特征和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换热设备具有
热能利用率高,无二次蒸汽损失的传热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副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流速选择,
以确保其表现“{正常的传热和阻力特性;慕于得到的振动特性,文中给出了预防换热器管束振动的可
行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u形管,传热特性,振动特性,’阻力
1. 引言
热能是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80%以上的热量需要转换以适应不同的]_=艺要求。作
为不同介质之间热量传递的换热设备,换热器对产品质量、能源利用率以及系统的经济
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壳式换热器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尤其是承温承
压能力强,处理能力火的特点,J。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热交换场合中…。本文以u形管复
合管壳式换热器为例,以其传热性能和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管束振动问题为研究对象,通
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至0这种换热设备的传热特征和振动特性,并对预防管束振动提
出了可行的措施。
U形管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间壁式换热设备。文中研究的U形管复合换热器以传统
u形管换热器为基础,将砖台u形管换热器串联使用,通过交换两种介质流动空间的方
式实现冷凝水继续换热的目的。图1给出了换热量为50兆瓦的复合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以蒸汽一水换热为例解释其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该设备由主、副换热器两部分组成,
主换热器壳程通过连接管与副换热器管程相连,这种结构尤其适用于热源为气体或蒸汽
凝结前后体积变化巨人的工质。冷源则沿副换热器壳侧至主换热器管程方向流动。复合
结构可以确保两种■质整体上呈逆流方式流动,提高了换热器的热效率。副换热器中冷
水首先被凝结水预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再进入主换热器继续被加热,克服了通常存在
的二次蒸汽损失,提赢了热能利用率。冷凝水的出水温度通常可以降低到90℃左右,因
此不需加额外的疏水装置,简化了热力系统的组成。总之,U形管复合换热器的基本特
点是热能利用率高,无二次蒸汽损失,无疏水装置,可消除热应力;同时具备管壳式换
热器同有的处理能力火的特点,这使德该设备J一泛应用于多种供热场合,尤其适用于城
市集中供热系统。本文将以山西某换热首站用50兆瓦复合流程热交换器为例,阐述该
类设备的传热特性和振动特性,该设备中的热源为1.OMPa、310℃过热蒸汽,冷源为
+固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2007CB206900
杜文静(1977.),女,讲9巾,矽}究方向为强化传热和节能技术。
程林(1962.),男,教授,博:}:生导帅。
1899
130℃仃0℃水。由于u形管复合换热器的副筒体是其结构和性能上的独特之处,因此一}、
面的传热和振动特性分析都将以副简体作为研究对象。
Fig.1U形管复合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2.传热性能分析
●
.
副换热器传热性能的计算和常规u形管换热器基本相同,都是按照通用的管侧和壳
(1)进行计算【2j:
Pro一
J7\,扰:0.023Reo·8 (1)
w/m2
计算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为7700 Ko对于壳侧传热的计算,尤其是在装有弓形
折流板的工况中,贝尔法是目前公开发表的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本文采用该方法得到壳
侧被加热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11000w/m2K。比较管侧和壳侧的换热情况可发现,管侧
换热系数相对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不可靠叙述:《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的叙述策略.pdf
- 不可压缩流动问题的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的数值模拟.pdf
- 不可压湍流反应流直接模拟和RANS二阶矩燃烧模型检验.pdf
- USC并条机自调匀整装置的机理分析和运用探讨.pdf
- 不匹配电路中电接触的影响.pdf
- US-Viemam Security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pdf
- 一种基于Messagepassing的并行编程环境的模型和实施.pdf
- USY分子筛制备条件的优化和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pdf
- 一种基于NGram的检测相似重复记录的高效方法.pdf
- 不同N、P营养水平对孔石莼克制赤潮异弯藻效果的影响.pdf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