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坤新营销书系软传播全国隆重上市中
锦坤新营销书系软传播全国隆重上市中
锦坤新营销书系《软传播》全国隆重上市中
#8226; 书 名: 《软传播——打造品牌强寿力》
#8226; 作 者: 石章强 周攀峰著
#8226; 定 价: 36.00元
#8226; 上 市: 2009年9月
#8226; 开 本: 16开(160mm×235mm)
#8226;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8226; 装 帧:平装
#8226; 购买热线:021135-645-23456 联系人:邓小姐
一、图书看点:
¨ 一本了解当今企业和组织品牌建设和发展趋势不可或缺的读物。
¨ 硬广告的时代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巨人品牌,可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我该怎么办?
¨ 资讯泛滥,媒体分化,消费者日益细分,老品牌遭遇新问题,新品牌面临硬挑战,品牌传播的破解之道在哪儿?俗话说“软绳捆硬柴”,用柔性方式,传递坚实内容,是传播里的上乘功夫。
¨ “软三非”、“软三式”、“软三化”的“三软法则”是软传播的核心精髓,软传播是当下和未来企业和组织打造品牌竞争力的最高境界。
¨ 11类品牌的软传播之道、18种软传播的载体和形式、22个品牌的软传播成败案例,加上作者独到的系统的专业的深入分析,每一篇都有可能打造出你品牌的强寿力!
¨ 新华都CEO唐骏、商界传媒董事长刘旗辉、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隆重作序,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倾情推荐。
二、内容简介:
2008年,当奥运的大幕拉开,当奥运的五环旗降下之后,人们蓦然发现,大量的品牌,大量的投入,大量的策划,都似乎淹没了,除了些许的个别品牌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外,大量的品牌都成了牺牲品和陪葬品。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让你的品牌有传必播?
如何让你品牌低成本高绩效地实现传播?
如何让奢侈的品牌大战游戏不再奢侈?
如何解决并避免硬性的强制性甚至强奸式的硬宣传硬广告的弊端?
如何通过非硬性、非强制性、非知觉性、渗透式、互动式、分享式、思想化、观点化和方法化的沟通和影响深入消费者的人心和内智?
硬传播往往呈现出信息量多、密度大、同质化高、投入大、见效低、强制性和抗拒性的特点,其内容、方式、视角、载体都比较单一,单位成效比已越来越低,已越来越遭遇消费者的抵抗和敌视。相对硬而言,“软传播”则倡导从消费者和受众的立场位置出发,以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的视角入手,注重挖掘品牌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感,以非硬性非强制非知觉的方式潜入消费者和公众头脑,并进而长久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和心位。
传统的品牌传播往往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以自己的视角俯视受众,更多的是宣传和传播,而不是沟通和分享,因此,使得很多的硬传播的质地太“硬”、视角太“高”、出发点太“私”、政治味太“重”,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甚至厌恶和反对之感,导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鸿沟,要么是对牛弹琴,要么是自吹自擂。而“软传播”倡导的是传受之间的“软”质地、“专业平视”角度、“中立方法”出发点,更多的在于方法“分享”和“沟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和“推销”,有利于品牌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和“响应”。
传统的品牌传播活动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内容指向性太强,目的性太精准,往往忽视品牌传播的实际内容和受众的位置态势和个性需求,也就是品牌传播活动只关心与品牌及产品直接相关的买卖信息,过分强调“企业形象”、“产品利益”、“销售价值”等等的传达,往往导致传播内容过“硬”过“粗”过“快”,既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又缺乏思想性难以引起公众的共鸣。而“软传播”则注重传播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挖掘,倡导从品牌传播者的内容和思想入手,细腻地挖掘与公众生活贴切的人和事、情与物、法与味,使品牌传播内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取得良好的边际、渗透和共鸣效应。
如果说沟通是营销的本质的话,那么,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则是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品牌传播活动中,行文方式大同小异,表达内容空洞无物,观点呈现千篇一律,铺天盖地地俘获消费者的眼睛,无孔不入的强奸公众的时间,简直就是典型的打劫行为。这种“过强”、“过硬”、“过密”、“过裸”的表达方式易“刺伤”公众,更易造成公众的逆反和敌对心理,对相关信息“敬而远之”、“拒之门外”、恶而踩之”,传播几乎不但打了水漂,还相当于是“花钱买罪受”“花钱买骂听”。“软传播”则是倡导运用共震共鸣式原理让品牌传播内容与受众对象产生同频共震,进而共鸣触动,转变态度,引导改变,或强化心智,巩固情感。同时,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和鸡叫式原理,让这种观点互动达到沁人心脾而融入心灵。
当我们最早开始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