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泉简介
临泉简介
我美丽的家乡临泉
在寂静的泉河南侧,有一个美丽的小小县城,她地处中泉河之南,因濒临泉河而得名,这就是临泉。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与河南省淮滨、新蔡县毗邻,北与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县相连,西与河南平舆、项城县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县接壤。 南临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润河、涎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东流,又有临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横贯南北。阜临、临鲖、临新公路是沟通东西交通的动脉,临艾、临南、临界公路有连接南北往来的要道。
临泉县是有着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历史的。
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 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来楚国又灭蔡国,此处既属于楚,为楚国平舆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310余县,我县当时被设为平舆县。
西汉时我县仍为平舆县,并要今鲖城镇设鲖阳县。东汉时仍为平舆县,鲖阳县改为鲖阳侯国,封阴庆为鲖阳侯。属汝南郡。
两晋时期平舆、鲖阳两县仍并存。属汝现郡。
南北朝时,此处为南北战争要冲,平舆、鲖阳两县先后废止。
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583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鲖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
唐朝时,公元618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6年后又废,公元627年,沈丘、鲖阳两县废。公元706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
宋朝进,沈丘县属顺昌府。
元朝时,沈丘县属颍州行省。姜寨、鲖城、瓦店属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沈丘城中百姓北逃,城空面废。
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鲖城属汝宁府。公元1497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复设沈丘县。
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1667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省阜阳县。
1935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1947年10月临泉解放,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临泉境内设临泉市、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1949年2月又同归为临泉县。
下面为大家介绍临泉的特产与文化景点。临泉县地处中原,沃土肥壤,广袤百里,地平如砥,一望无垠。此处的农业资源、土地资源都比较丰富,尤其是劳动力资源!!而临泉特产亦有很多。如临泉贡柿、半截楼西瓜、临泉粉丝、庙岔皮毛、临泉芝麻“小白籽”、长官牛肉、 瓦店羊肉、老集生姜、黄岭大葱、滑集芥菜水蜜桃等。
临泉发达的农业生产自然也为社会培育出了很多的人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众所周知的姜子牙就是临泉人士。据有关人士多方考证,姜尚为我县姜寨人已确定无疑。其不仅是西周开国的功臣,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兼军事家。
在姜尚之前的历史人物有受封沈国的聃季载,后有不愿做官的沈郢、百步穿杨的养由基、时称二龙的许兄弟、清廉自乐的毕卓、延续元朝的王保保、戍边抗知的韦仲魁、勇举捻旗的连登榜、嫉恶如仇的张蕴华 、爱民如子的郭和五、画师人师的吕霞光、书画超群的李文汉等。
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肯定也有很多的文化古迹啦。
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的老丘堆,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的费子街遗址,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在黄岭集东北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的岗上遗址 ,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除上述三处外,在临泉县城西古迹子处,有一棵树龄长达千年的银杏树,传说,为明未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闯王攻打北京时,在此倚树稍息留下的。据林业工作者考证,离城市这么近,又这么大,这么古的银杏树,为全国第一。此树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树木。
与银杏树、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的古城子位于县城西500米处,是沈子国古城。这里北依泉河,南临流鞍,地垫很高,瓦砾遍地,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城郭规模宏伟,轮廓清晰,确有一派古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