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pdfVIP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第 46 卷 第 1 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46 No.1 2014 年 2 月 J. Xian Univ. of Arch.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Feb. 2014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 ——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 毛 刚 1,2 3 1 ,胡月萍 , 陈 媛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2.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 3.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 摘要: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典型地区,造成聚落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根据该地区 自然生境特征,高山峡谷区的聚落有二个场地类型:河谷冲积扇型,山涧台地型.根据场地的特征,在中观层面提出城镇建 设以详细地勘和山地灾害评估为前提的规划技术思路,应对现行规划编制序列进行修正,提出“以地定人”的原则.微观层 面阐述尊重自然机理,强化工程防护措施的规划设计方法.以传承本土建筑艺术为核心的设计达成文化憧憬. 关键词:地质灾害; 场地选址 ; 形态规划; 本土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09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930(2014)01-0101-08 1 研究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地质灾害状况 1.1 横断山脉的总体地理特征 横断山脉是中国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山岭海拔多在 4 ~5 km ,岭谷高差一般在 1 ~2 km 以上.山高谷深,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之.山岭自西而东包括伯舒拉 岭、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在北纬 25°~ 29°40之间基本上是南 北走向,北纬 29°40以北向西北展开,北纬 25°从南向东南撒开.总地势北高南低,高于 5 km 的山峰多有 雪峰、冰川.位于北纬 27°10的玉龙雪山海拔 5. 596 km ,为中国纬度最南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山岭褶皱紧 密,断层成束. 从青藏高原东南缘向成都跌落,海拔 4 000 m 落到 400 m ,由极高山——高山—— 中山组成.主要的 水系有岷江、大渡河、金沙江.岷江和大渡河系长江支流,金沙江为长江上游.其中:龙门山脉,位于四 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形成于 中生代和早新生代.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于岷江边.绵延约 200 km ,海拔 1 ~1. 5 km.海拔由盆地边缘 2 km 向西逐渐升高到 3 km 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 4. 984 km . 横断山脉南段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横断山东段的岷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是中国最丰富的民族 聚居区. 横断山脉为中国重要林区,由于山势坡度大,采伐不当,易致水土流失.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 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因现代冰川作用发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同 时,横断山脉是中国主要地震带之一,著名的鲜水河、安宁河和小江等地震带都分布于本区.龙门山脉地 区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 1169 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 26 次,其中里氏 6 级以上地震 20 次.2008 年 5 月 12 日,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 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在龙门山脉北川—— 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汶川地震). 1.2 地质灾害状况 1.2.1 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泥石流并发滑坡;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其他地质灾害. 1.2.2 人为地质灾害 森林砍伐引发泥石流、滑坡其他地质灾害;采空区引发滑坡其他地质灾害;水库引发滑坡其他地质灾 收稿日期 :2013-06-06 修改稿日期 :2014-01-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毛刚(1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