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纳西古乐.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地理纳西古乐

旅游地理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概念由来 1995年宣科正式撰文提出“纳西古乐”概念,此前这个名词只偶见于个别研讨会上。 宣科当时定义“纳西古乐”是由“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组成。随着古乐演出晚会的成功,这个概念开始广为人知,并因丽江政府的申报行为进入申遗文本,进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据当地资料记载,丽江地区松散的音乐演奏团体(古乐演奏)至少已有百年的历史。最初,当地一些松散的演出组织如“谈经会”、“皇经会”就经常演出流传于民间的“洞经音乐”,从民国初期、建国后到文革,曾经历三起三落。 此前有报道说“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在宣科等人的努力下于1980年2月23日重建”,而吴学源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他说大研镇古乐会的重建应该推到1980年5月。那时他和当时的丽江地区群艺馆馆长兰伟等召集张奎官、牛维炯、和凌汉、杨厚坤等老艺人座谈,倡议把队伍组织起来演奏,保存音乐资料,“一、因为叫“洞经音乐”有封建迷信之嫌,我说可以叫做“丽江古乐”,不然会引起公安部门的干预;二、活动时不唱《文昌大洞仙洞经》中的经文,可以按老传统唱唐诗宋词;三、过去洞经会里出身高、戴着“分子”帽子的人多,这些人暂时不要参加。”“丽江大研镇古乐会”当时名称中并没有冠于“纳西”二字,这两个字是宣科1990年以后加上去的———在原纳西族木氏土司大院组建起来了,最初的负责人大家选出的是牛维炯。那时的成员都是自带干粮,轮流聚集,消磨时间而已。 吴学源说宣科直到1984年才逐渐参加古乐会的活动,之后的1986年是重要转折点,那时候丽江对外开放之后,渐渐有外国学者、文化旅游者追踪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六十年前的足迹来到丽江——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关的洛克1922年2月到中国,由云南思茅入境到丽江,在丽江附近生活了20多年,他的书《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在国外有很大影响。大研镇古乐会开始不定期在宾馆和文化馆表演,当时他们99%的观众都是外国人。多个当年的知情者都提到宣科这时候曾经用蜡纸油印英文宣传单,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印好地图,然后骑着单车到街头散发给外国来访者。 1987年宣科成为大研古乐会会长,那时他们对外公演时的门票价格是4元。宣科的英语和交际能力开始发挥作用,因为经常出现乐队演奏到一半听众就逐渐退场的情形,宣科想了一个办法,每演奏一首乐曲他就上来汉语、纳西语和英语三管齐下表演“脱口秀”。1993年9月,大研古乐会到北京演出,云南省有关部门为此特批了16万人民币演出经费。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时他们打的牌号还是“丽江洞经音乐”,到了1995年,宣科正式把自己组织的演出称作“纳西古乐”。 1996年的地震让地处边远的丽江一下子名闻中外,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源源不断的游客来到丽江,宣科和“纳西古乐”也逐渐成为丽江的另一张文化名片。 不同寻常的采访对象 从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走出的瞬间,可以看到墙上悬挂着各国领导人以及各界名流聆听乐会表演的大幅照片,而旁边就是“丽江宣科纳西古乐文化有限公司”的公司标牌,下面则是“先进民营企业”、“先进单位”等诸多政府机构颁发的奖牌。相比一街之隔的另外一家演出公司东巴宫,宣科的古乐会在当地政府受到的推崇显然高出许多,领导视察也多安排到宣科的古乐会,宣科本人也是云南省政协委员。 在丽江,宣科是最著名的公众人物,从出租车司机到文化人、政府官员,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1930年出生的他少年时家庭富足,从小就有英文教育的根基。而在1957年他又因为众说纷纭的原因入狱,一直到1978年才重返故土。 通过电话联络宣科采访的时候,他让记者首先和丽江市委宣传部的人联络,“通过他们才能采访我”。通过和丽江市委宣传部的电话联系以后,记者得以走入宣科庄园。占地80多亩的宣科庄园位于丽江西郊,有9名保安轮流值班这座精致的红色别墅。第一次采访开始的时候他充满热情地提到他为丽江市一中百年校庆捐款100万的事情,他1945年毕业于这所学校。而当一个小时后记者提出“你怎么能确定唐玄宗创制的《紫微八卦》就是你现在演出的《紫微八卦》”时,他突然指着记者说记者和王志一样是田青和《艺术评论》的“探子”,采访不欢而散。第二天记者再次联系采访的时候,他又宣布昨天只是胡说八道而已,他微笑着反问记者“你没有见过我这样的采访对象吧?” 宣科和吴学源 在处于官司风暴核心的《艺术评论》一文中,吴学源提到自己与宣科是20多年的老朋友。而宣科在法庭辩论的时候否定这个说法,他说自己“不认识”吴学源,他对记者说只和吴学源有过三面之缘,“第一次见面是1991年,那时候吴学源是少数民族器乐集成志办公室副主任,来丽江讲课”,第三次见面则是在1997年,他说那一次吴学源自称是他妻子的老乡,曾向他夫人传销美国蛋白粉,“我夫人270元买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