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简答杂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理简答杂粮

病理简答杂粮 1、玉米小斑病症状有何特点? 解答要点: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毫米×(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三种类型: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2、玉米大斑病症状有何特点? 解答要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3、玉米小斑病田间诊断要点是什么? 解答要点: (1) 观察叶片上是否有黄色小病斑,通常长度不超过2厘米。(2) 病部是否有灰黑色霉层,通常小斑病在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 4、玉米纹枯病主要症状是什么?其病原菌有何特征? 解答要点: 病害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或淡黄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来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大小不一。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果穗苞叶以上的云纹状病斑也很明显,造成果穗干缩、腐败。    病原特征: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菌丝无色,分隔距离较长,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缢缩。菌丝进一步发育逐渐变粗短,达一定程度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褐色,大小(0.5~6.4)毫米×(0.5~4)毫米。菌丝生长适温26~30℃,菌核形成适温22℃左右。高湿条件下,在发病部位可产生一层粉状子实层,为病原菌的担抱子。 5、玉米纹枯病发生有何规律? 解答要点: 该病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高水肥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通风透光不良,容易诱发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使病株率增加。7~8月份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易诱发病害。 6、如何有效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解答要点: 防治这两种病害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4)喷药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7、简述玉米瘤黑粉病症状。 解答要点: 玉米瘤黑粉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任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病部组织肿胀成瘤,病瘤大小和形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成串密生,内部很少形成黑粉。雄性花序大部分或个别小花感病后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的病瘤。茎秆和果穗被害后形成拳头大小的病瘤,病瘤未成熟时,为一团白色柔嫩组织,外披白色或淡红色、有光泽的薄膜;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 8、怎样有效防治玉米瘤黑粉病? 解答要点: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 (1) 减少初侵染源:在病瘤成熟破裂前摘除并及时深埋,玉米收获后及时消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销毁。秸秆作堆肥时必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