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劝学-学习讲义-重点版.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4劝学-学习讲义-重点版.doc

四、勸學                 荀子 一、《荀子》 二、荀子與孟子的比較 三、〈勸學〉 四、其他儒家「勸學」的著名比喻 重點修辭──設喻說理 六、一字多義比較   已、直、中、輿、致、舍、暴 七、形近字辨析   跂/歧/攲   鍥/禊/楔/喫/契/挈/絜   駑/弩/帑/呶   蟺/擅/檀/壇/嬗/羶/氈/顫   螣/騰/謄/滕/藤 八、延伸閱讀   (一)《荀子?天論》(節錄)   (二)《荀子?王霸》(節錄)   (三)《荀子?非相》(節錄)   (四)《荀子?性惡》(節錄)   (五)《荀子?解蔽》(節錄)   (六)《荀子?賦篇》(節錄) 九、語文遊戲 十、大考試題精選 一、《荀子》 作者 荀況 名稱 西漢劉向校訂時稱為《( 孫卿新書 )》, 《漢書?藝文志》中載為《孫卿子》。 唐代楊倞ㄌㄧㄤˋ作注時改稱《荀子》。 內容 1.韻文:成相篇、賦篇。 2.雜論或以對話寫成的短篇故事:大略篇六篇。 3.理論文章:又可分為政論文或學術論文;體製弘富,論述清晰,無論在邏輯推演或修辭藝術上,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每篇都有點明宗旨的標題、系統周詳的理論闡述及完整的結構標誌了諸子散文已經從發展成為長篇的專題論文 風格 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善於譬喻,語言精鍊對後世的說理文章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批判儒家「天命」、墨家「天志」等天道家否定人為的消極態度倡導的積極進取精神。 否定孟子「性善論」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指人為,主禮法結合。 隆禮 1.因人性本惡,故荀子主張用禮矯治人的情性,人依禮行事,社會就能治而不亂。 2.荀子所說的禮可以用來正名分、別貴賤、定長幼,希望透過禮制法度,使人各守本分,各得其宜。 國學地位 1.每篇有中心主旨,議論嚴謹,架構完整,開以專著建立一家之言的先河。 2.天論篇等以「論」為題,成為後世「論」文體的鼻祖。 3.賦篇。 4.與論語、孟子相較,荀子的語言已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的形式,開始有意講究修辭。尤其是排比和駢偶,形式多樣,運用純熟,在先秦散文中首屈一指。 5.主性惡,強調以禮法制約人性,為韓非由儒入法提供可循的線索。郭沫若十批書荀子的批:「荀子的文章頗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長於文藝,在先秦諸子中與孟子、莊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傳是他的弟子的韓非,也可以稱之為四大臺柱了。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千秋。」方音不同所造成的兩種不同寫法 )學宮講學,並充任客卿性質的列大夫。 2.後遭人排擠,離齊入楚,楚相春申君任為( 蘭陵 )令。 3.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定居蘭陵,著述講學以終。 4.弟子以( 韓非 )、( 李斯 )最為著名。 1.成長過程得力於母親的教誨,留下( 孟母三遷 )和「斷機杼」等典故。 2.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 3.曾遊歷諸國,希望施展抱負,但其主張被認為不切實際,未獲重用。 4.後返國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而終。 地位 與孟子並稱,為儒家兩大宗派。 後世尊稱為「( 亞聖 )」。 作品 《荀子》 《孟子》 (二)思想內容 人物 荀子 孟子 天道觀 自然的天,天人分離,天行有常 道德的天 人性論 性( 惡 ),人有「好利」、「疾惡」、「耳目之欲」諸惡端 主張性( 善 ),人與生俱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 中心思想 強調( 禮 ),為治世治人的最佳工具 強調( 義 ),行為須合乎正道 政治 1.主張禮治、重法 2.尊君 3.法後王(文王、武王) 4.偏重「齊之以禮」 1.主張( 仁政 )、王道 2.民貴君輕 3.法先王(堯、舜) 4.偏重「道之以德」 教育 1.教育的目的:化性起偽、積善成德 2.重視為學的方法和態度,要「積學」和「專一」 1.教育的目的:求良心的自覺 2.為學態度力求專一與有恆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偽」指人為在荀子看來,「學」是改造人性之惡,成就道德君子。儒「修身」歷程。淺顯貼切排比的運用使得全文理氣文學韻味對比鮮明多處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騏驥」與「駑馬」「螾」與「蟹」「螣蛇」與「鼠」,形成了強烈的映襯效果使得論點更加堅固而無可辯駁。 四、其他儒家「勸學」的著名比喻 一禮記學記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不經琢磨,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不會明白道理。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adj,美好的)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然有好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善問者,如攻v)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