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docVIP

探讨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探讨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张路赢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基部 434020   【摘要】目的:针对乙状窦后路开颅手术中的肌肉分层解剖和保留骨瓣操作,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分组: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状况。结果:就术后并发症而言,对照组逊于研究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肌肉分层解剖加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路手术更具生理解剖优势,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   【关键词】脑肿瘤;肌肉分层解剖;乙状窦;后路手术;保留骨瓣   就脑肿瘤尤其是后颅窝肿瘤的临床治疗而言,一般是采用传统的骨窗开颅术。这种术法易为患者带来明显的骨缺损,不仅给患者外观带来了不良视觉效果,还会使患者感到局部不适,部分患者甚至会在切口处发生脑脊液漏出或假性的脑膜膨出[1]。本文选择一种新型术法——分层肌肉解剖并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路开颅术,对其疗效进行研究。以下即为报告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性别构成: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最小者19岁,最大者71岁,平均(44.35plusmn;10.58)岁;病程长短:最少1个月,最多5年,平均(3.14plusmn;1.28)年;临床表现有:走路不稳12例,面部麻木9例,听力下降14例,头痛15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为患者实施分组:将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将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在年龄分布、临床表现、性别构成以及病程长短上,两组患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作常规骨窗开启,将脑补病灶切除,并行以相应的术后处理。研究组患者则取乙状窦后区作入路进行开颅手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为患者取适合本术法的侧卧体位,使乳突内侧缘居于最高位置,并使枕鳞部与其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于乳突后2cm左右的发际线内取切口,切口呈“S”形,位于星点内侧约2cm处,其上端与上项线几乎相平,下端则与下颌角相平,其走向稍稍弯向中线。切口长度应控制在7cm左右。   然后,按照生物解剖学特征,为患者进行肌肉的逐层分离,即在取切口分离皮肤之后,将浅筋膜继续分离,使头夹肌与胸锁乳突肌暴露。在使之暴露之后,将后者切断,使其朝向颈部悬吊。医师从上项线附着缘处按肌肉走行将头夹肌进行纵向切割,再将肌肉瓣向外、向下固定,并在上项线处保留2cm宽的肌岛,以作关闭颅腔时缝合。其后的第二层肌肉也作纵向切开,剥离至下项线之后使上下斜肌与头后部的最长肌暴露,形成一个可见枕鳞部与乳突的枕下三角区。   之后,在星点下方8mm处和颞顶乳缝后方约1cm处进行钻孔,使用铣刀将骨瓣(长宽分别为5cm和4cm)取出,使乙状窦得以暴露在视野内。医师此时可以进行脑肿瘤的切除操作。   最后,在肿瘤切除完毕后,应将保留下来的骨瓣进行还纳,并在头后最长肌与头半棘肌处进行缝合。其中,第一层的肌肉瓣应行两侧缝合,而胸锁乳突肌要在最后予以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见表1,研究组总并发症率4%,对照组远高于研究组,并发症率为48%,X2=12.58,P=0.00<0.05,统计学有差异。   表1 术后并发症率的组间对比(n,%)   3 讨论   对于桥小脑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而言,传统术法为开颅手术,这种术法将所有层次的肌肉全部纵向切开,再将骨质咬除。虽然术法难度较低,但缺点却极为明显,即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普遍预后不良。一般而言,传统开颅术后易发生硬膜与肌肉之间缝合不严密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出现骨瓣缺失。原因是枕鳞部下方的肌肉层厚度大且层次多,传统开颅术不仅切口非常深,术腔也非常小,这无疑使得术后缝合难度极大,非常容易因缝合错层次而导致缝合不严密,并且,由于手术定位不够准确,骨瓣的还纳也很难实现[2]。故患者切口普遍愈合不良,易在术后发生刀口感染或脑脊液漏出等并发症。关于这一点,本文结果给予了证实,在刀口感染、脑积水以及脑脊液漏出的发生率上,对照组要远远高于研究组(P<0.05)。   面对这样的情况,临床开始以乙状窦后区作为手术入路,来为患者进行脑肿瘤的切除手术。区别于传统开颅术,乙状窦后路术可以保证手术视野的充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