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左胸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应用.docVIP

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左胸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左胸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应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左胸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应用 卓毅 苏祖栋 王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 评价改良胃膈肌缝合在预防左胸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约至2012年10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1例,按胃膈肌的缝合方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86例,男59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87岁,改良组77例,男5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3岁。比较两组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传统组手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5例,发病率5.81%,改良组无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结论 经左胸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在采用了改良膈肌缝合术后,减少了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病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改良胃膈肌缝合术 食管癌 胸胃排空障碍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29-02 胸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又称为胸胃无力症,是指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胸胃运动功能失常,引起大量胃内容物潴留,但无器质性梗阻。胸胃潴留严重者可以无胃蠕动,亦称之胸胃无张力症,其发病率为1~2%[1],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患者有大量胃肠减压液体丢失,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可进一步加重胃肠排空障碍,若胸胃扩张压迫同侧肺,可导致肺不张、呼吸困难,甚至呕吐的胃液造成吸入性肺炎[2,3]。给予适当的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是,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约至2012年10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1例,按胃膈肌的缝合方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和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均于术后第5天肛门排气后拔除胃肠减压管开始进食流质。病人最早于术后第7天,最迟11天,平均9天,出现胸胃排空障碍。均经上消化道造影证实胃无蠕动,每日胃肠减压量为650~ 1300 ml,平均840 ml,大部分病人胃液中含有胆汁。 1.1.1 传统组 共86例,男59例(68.6%),女27例(31.4%);平均年龄54.87岁,术中行主动脉弓上吻合术75例(87.2%),主动脉弓下吻合术11例(12.8%)。停止胃肠减压进食后复查X线:患者胸腔胃所占体积较大,72例(83.72%)胸内可见胃泡影,81例(94.18%)胃内可见液平面。 1.1.2 改良组 共77例,男57例(74%),女20例(26%);平均年龄57.13岁,术中行主动脉弓上吻合术68例(88.31%),主动脉弓下吻合术例(11.69%)。停止胃肠减压进食后复查X线:患者胸腔胃所占体积小,12例(15.58%)胸内可见胃泡影,16例(20.77%)胃内可见液平面。 1.2 方法 麻醉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手术经左胸第6肋床进胸,先游离病变食管和贲门。在主动脉弓下迷走神经处,然后打开膈肌腹腔游离胃,切断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和胃右血管,胃左动脉单独用丝线做缝扎和结扎。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弓。充分游离胃,提拉胃至左胸顶或弓下吻合,重建消化道。吻合结束后常规放置胃肠减压和鼻肠营养管。在吻合完成后,传统组从食管裂孔向肋膈角方向缝合,先用4号丝线将胃体部浆肌层与膈肌切缘缝合固定一圈,针距约1cm(可容纳一食指),然后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剩余膈肌。改良组从肋膈角向食管裂孔缝合,重建食管裂孔,将胸腔胃收缩成管状后置于纵膈床,从靠近肋膈角处开始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膈肌,最后于食管裂孔处将胃前后壁浆肌层与膈肌切缘用4号丝线各缝合1针。吻合结束后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 两组并发症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取chi;2 检验,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改良组与传统组临床资料比较[例,(%)]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传统组手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5例,发病率5.81%,改良组无胸胃排空障碍,治疗一周后恢复正常。治疗上均采取保守疗法,在X线下将带导丝复尔凯胃管置入空肠,先予以少量流质鼻饲以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再予以高蛋白食管匀浆,同时行胃肠减压。所有患者最早于术后18天,最迟79天胃蠕动恢复。改良组的胸胃无力症的发病率(0)小于传统组的发病率(5.81%),Plt;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