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教学的双向系统性过程评价机制研究.docVIP

基于高校教学的双向系统性过程评价机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高校教学的双向系统性过程评价机制研究

基于高校教学的双向系统性过程评价机制研究 宋雅杰 何欣 河南大学商学院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打破传统,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 实施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因能够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学生多种素质的培养而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主要面向单门课程, 以知识评价为主, 多关注于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建立等问题。本文则将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过程性评价实施和评价的对象, 在知识评价的同时, 引入归因理论, 将知识评价与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归因评价相融合, 提出了一个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 并以此模型为基础, 针对高校按专业 (方向) 进行学生培养的教学特色, 将课程的微观角度与培养专业 (方向) 的宏观角度相结合, 提出了基于专业 (方向) 体系的全面过程性评价模式。 关键词: 高校教学; 过程性评价; 归因; 专业体系; 作者简介:宋雅杰, 女, 河南开封人, 河南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 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河南大学第十五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 (HDXJJG2015-38) ;河南大学第十六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 (HDXJJG2016-012)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目标与过程并重,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的教学方式[1,2]。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 避免了期末一考定乾坤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 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开始关注对过程性评价问题的研究。但是, 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学生端, 以知识评价为主, 多关注于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建立等方面。但实际上, 基于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 不断交互, 互相影响的过程。一方面,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评价, 有助于不断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完善、自我培养[3,4];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不断接收学生在知识成绩、教学评价 (例如评教) 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将有助于其修正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 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此, 本文首先将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过程性评价实施和评价的对象, 并在知识评价的同时, 引入归因理论[5-7], 将知识评价与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归因评价相融合, 设计了一个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在此基础上, 针对高校面向专业 (方向) 进行学生培养的教学特色, 将课程的微观角度与培养专业 (方向) 的宏观角度相结合, 提出了基于专业 (方向) 体系的过程性评价模式。 一融入归因理论的双向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在过程性评价实施中, 目前很多教师尝试在课程期末考试之外, 增加对教学过程的考核, 通过项目实践、团队演练、演讲等多种形式, 围绕课程的知识点展开多阶段评价, 这无疑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 主要以相关知识点为核心, 由教师主导实施, 对于其他影响教学效果非知识因素涉及不多, 同时, 也很少将不同阶段的考核结果关联起来, 以前期考核中不同学生反映出的对本课程的认知特点为基础, 对后续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动态的优化设计。鉴于此, 本部分将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引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环节, 提出了一个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 如图1所示。 该模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 综合知识点评价和归因因素分析, 对教学这一互动过程进行螺旋形改进, 以期同时达成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多重目标。 图1 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 ??下载原图 (一) 模型的理论基础 本模型的一个重要理论参考为归因理论。所谓归因, 是指通过分析观测对象的行为因素, 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 以期预测出观测对象未来的行为结果。1972年, 韦纳及其同事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 并逐步形成了三维度与六因素归因分析模式, 即分别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外在性三个维度, 以及能力高低、任务难度、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六个主要因素, 结合起来探讨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21世纪以来, 开始有学者研究学生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本模型以上述研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