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论文 表面与胶体化学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化学论文 表面与胶体化学综述

表面与胶体化学综述 摘要: 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及界面现象的科学。虽然原属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但其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之紧密和应用之广泛是化学学科中任一分支不能比拟的。 胶体与界面 分散体系 胶体 界面 前言:我在20世纪80~90年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主持胶体与界面化学实验课和讲授界面化学及吸附理论等课程,并进行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了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感到有些内容应该可丰富到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以有利于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化和扩大知识面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分散体系(除小分子分散体系以外的胶体分散体系和一般粗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实际上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如中国史前时期陶器的制造;4000年以前巴比伦楔形文字碑文中有关油膜(不溶单分子膜)的记载;肥皂以及皂角一类天然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应用;毛细现象的研究等等。但作为一种科学,直到20世纪才得到具有本身特色的迅速发展。   胶体的定义  胶体一词,来自1861年T.格雷姆研究物质在水中扩散的论文《应用于分析的液体扩散》。当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一些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则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前者容易形成晶态,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则称为胶体。此种分类并未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形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形成胶态。直到20世纪初超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才逐渐有较清楚的了解。   经典的胶体体系由无数大小在10-7~10-4厘米之间的质点所组成,这种质点远大于一般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可以是胶状,也可以是晶质。由这一概念出发,胶体体系的不稳定、不易扩散、渗透压很低等不同于经典分子分散体系的性质,即可得到明确解释。   在胶体体系中,胶体质点成为一个相,周围的介质为另一相。此种质点分布于介质中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胶体质点分散于介质中的体系即为胶体分散体系;固体质点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例如,三价铁盐稀溶液水解而得的氢氧化铁溶胶,还有硫化砷溶胶、硫溶胶、金溶胶等等(介质不一定必须是水)。气体为分散介质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例如烟(固体质点)和雾(液体质点)。乳状液(液体质点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泡沫(气体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泥浆等也属于分散体系,但质点较大,稳定性差,容易破坏,称为粗分散体系。   从胶体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特点考虑,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体系中的界面(质点与介质之间的相界面)总是要减少、胶体质点趋向于聚集在一起,有发生聚沉而使分散体系破坏的倾向(粗分散体系更易如此)。破坏之后,分散体系不能自动形成,故溶胶这种胶体称为不可逆胶体,也叫做疏液胶体,取其质点与分散介质(液体)不亲合(不溶)之意。   胶体体系的特点  自质点大小这一特点考虑,高分子与胶体质点的大小差不多。例如,分子量为 36000的胰岛素(球状)直径约4.0纳米;分子量为42000的蛋白朊长椭球长约11纳米,与一般金溶胶和硅溶胶质点大小相近。有的高分子甚至长达100纳米以上。因此,与大小有关的性质,如扩散、沉降、渗透压、光散射(见胶体光散射)等性质,二者全都相似。胶体研究的许多结果可以应用于高分子体系,从而大大推动了高分子的研究,高分子化学的部分领域也就归入胶体化学的范畴。经典的胶体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是一相(质点)分布在另一相(介质)中的多相分散体系;而高分子质点分散在介质中的这种胶体体系却是热力学稳定的体系,是均相溶液,即高分子溶于溶剂而形成的溶液。如同小分子的溶液一样,只要溶剂不挥发,高分子溶液就可以永久存在。高分子溶液的溶剂挥发后,得到高分子化合物;但若把高分子放入溶剂中,则又自动溶解而形成溶液。于是就把高分子溶液称为可逆胶体,也叫做亲液胶体,以与疏液胶体相对照、相区别。   有古老历史的肥皂和现代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其溶液(一般是水溶液)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离子(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即缔合成有一定聚集数(表面活性离子数或分子数)的胶团,其大小与经典胶体质点及高分子质点相似。在20世纪初,J.W.麦克贝恩冲破传统偏见,根据实验事实的分析,首先提出此类物质在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概念,将具有此种性质的肥皂以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类物质称为胶体电解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也能形成胶团,但非胶体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电离。此类由离子或分子缔合而成胶团的胶体体系即称为缔合胶体。与高分子溶液一类亲液胶体相似,缔合胶体是热力学稳定的胶体体系,也是一种可逆胶体──分散介质挥发后剩下的物质,仍可自发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